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小米SU7上市摘要> 摘要详情

小米SU7上市-口碑

小米SU7上市_口碑

摘要来自:《汽车公关和互联网/ICT公关,究竟谁更能打?》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汽车公关和互联网/ICT公关,究竟谁更能打?》的片段:

我不知道一款手机上市时大概的宣发费用是多少,但是领头车企的单车宣发可以是以亿为单位来做的,每年则是几百款新车上市,即便公关费用只是其中十分之一也相当可观——说到底,有钱的车企们真的可以在这个行业里面乱砸,砸出来的经验、想法、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积累。


与此同时,这种密集、高投入的策略,对整个市场和公关团队的考验是极其巨大的。这种费用看上去很大,但是背负的KPI也极其巨大,一款车型上市失败的压力,对一家车企而言,严重点说可能关乎生死存亡。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理想MEGA这一轮,纯电产品不太成功,直接导致了理想市值的下跌,以及推迟整个纯电产品线、内部组织架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车企的公关团队往往求稳,但是他们并不弱,他们拥有详细的工作流程,来确保每一款车型的推进成功。



可能大家会觉得,一款车上市后自然而然就卖成功了,但是要知道,每年有几百款车型上市,能够月销量过万的新车,估计仅仅也就十多款。再举个例子,同样奔驰E级宝马5系一起换代,为什么奔驰E级就能迅速恢复到1万辆以上销量,而宝马5系就翻船了?


这里面还是考验各家车企的市场和公关的能力。


如果单说公关这一个环节,可能现在汽车行业受到华为、小米的这一波冲击还是很明显,尤其是在打法上不适应,有人觉得特别弱。炮哥就举了一个例子说,小米对舆论的反应相当快,小米SU7的问答做了十几期,每天要求舆论响应不过夜,这在传统汽车行业是完全没有过的,现在很多新势力也开始学。


我个人认为这确实是汽车行业长久的一个问题,对市场的反馈、舆论的反馈,响应往往很慢,甚至有故意拖延的感觉。拖字诀、踢皮球,也一直是汽车行业公关的惯用手法,但是随着这轮新势力把互联网打法带入进来,两相对照就发现传统做法不行了。


尽管传统汽车公关响应慢背后的原因也有流程问题、组织问题,比如合资车企的回应甚至需要找外方配合,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汽车行业还是很求稳,很多问题一时半会,可能并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


比如一些与刹车相关的舆论事件,到底是踩错了、还是真的刹车失灵,在传统汽车公关的思维逻辑里面,一定要等到一个准确检测之后才能发声明,万一随口一说,最后发现不是这样,也多添事端。


所以说,汽车公关和互联网/ICT的公关会有各自的行业特征,不能看到这一轮小米、华为、蔚小理的压迫式打法之后,就认为传统汽车公关不行。


我个人认为还是在产业背后有各自的逻辑思考。


02

公关还分高低?有无高低之分?是按照行业走,还是按照烈度走?

很明显,公关能力也分高低,公关能力的高低主要在于企业的领导格局。ICT行业对公关的眼界确实比较高,合资车企大多数对于公关重视度不够。特别是丰田大众这种,他们是非常标准的市场打法,并不太重视公关——这从他们的公关部门人数和内部架构就能看出来。


我最近读关于华为营销的书,里面讲的“饱和式营销”,其实就是一种火力覆盖的打法。这个和早期通用、大众、丰田、日产在国内的打法类似,只是有些企业选择全面广告覆盖解决问题、有的选择高密度的公关软文覆盖。


这大概和发达国家在80年代的情况差不多,4A广告公司以创意轰炸,广告是核心传播手段。后来包括里斯他们又提出了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说法,海外就开始更注重公关策略了,其实就是用软文+广告的组合打法去占领消费者心智。


但是各家的公关打法都有点秘而不宣的东西,包括媒体关系的管理、媒体的内容分发。


汽车行业和数码行业在公关层面,我觉得最大的不同、现在产生敌对的地方其实是:


ICT行业对内容的管控比汽车行业厉害多了。


比如我之前做一些数码领域的合作时,发现他们在实拍的时候会给到媒体手册,怎么拍、每句话怎么说,要呈现什么样的光线、位置等等,事无巨细。据说如果请来的媒体有些不友好的言论,下一次就不请了,或者不给试用机了,这对于数码媒体来说,影响当然挺大的。


汽车行业以前根本没这些门道,拿了车就一通输出,如果还要来说这不对那不对,修改啥的,那估计要被媒体怼回去。至于你说不给媒体试驾车,媒体可以找经销商、可以自己租车,其实渠道更多,输出观点更丰富,到时候一样可以发出来。



而且汽车是个长周期的产业,一款车的生命周期平均在四五年。现在也有些车企开始有这样的拍摄手册,但实际上很少有成熟的大V会照着车企的手册说。


因为成熟的创作者,对于原创观点更为在意,他们不愿意照本宣科。而至于拍摄角度和呈现的效果,数码产品拍摄难度和汽车相比,显然也不是一个等级的。


关于烈度的问题,在直播过程中,炮哥就提到了一个观点:过去十年汽车行业的公关竞争烈度不够,比如不会有所谓过分的舆论战、也不会有水军抹黑这样的情况,汽车公关还是很守规矩,但是很明显在过去一两年,随着新势力的崛起、互联网ICT企业的进入,互联网公关对“公关”的定义显然不一样。


互联网公关是在百团大战、网页入口大战、电商大战这些中活下来的,拿炮哥的话说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所以互联网行业和汽车行业对于公关烈度的理解、公关作用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这背后就有很多话不能说明了,但是大概意思就是汽车行业还是太温顺、现在互联网公关过来就上了强度,原本的汽车公关就有点受不了了。这时候就可以看到很多新势力开始挖互联网、ICT企业的公关人才,原因就是他们这些人是长期对线、对手的动作大家都一清二楚。


我个人还发现一个特征就是,互联网和ICT的公关人很多是从媒体——这里的媒体既有传统的网媒,也有互联网门户网站这些——转过来的,汽车行业的公关人除了最早一批从央媒转过来之后,传统主机厂最近十年已经很少有媒体转到公关的。


而最近又有一批新势力开始找媒体去做企业的公关,这里就不展开了,但是可以想象背后的逻辑。


当然,蟹老板认为,自主品牌公关其实并没有说很弱,反而自主车企的公关也是从过去三十年的竞争中跑出来的,从无到有、在合资的压力下茁壮成长。所以现在可以看到,自主车企的公关灵活性和承压能力都很强,也能够对应当前的局面,并且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快、复制能力也很快。


我个人认为再往后走,汽车公关的烈度就这样了,也不会更高了,因为顶流两家已经展示了自己的打法,后续汽车行业公关的烈度不是无限的——最后大家总会形成一种默契,通过过度内卷、卷死一批以后,大家开始维持一种平衡,毕竟汽车行业还是以职业经理人为主。


比如小米SU7这个发布打法,在汽车行业里面可算是突然袭击,打法上很厉害,把一场战斗打成了战役,但终究不是一个战略级的行动。



小米的密集打法、尤其是调动社交媒体的打法很厉害,集中火力攻击了两个月,直接把流量拿走了,短时间对新势力的压迫很明显。


其实传统车企也都在观望,但是要说“学习、模仿”,我认为一是没有这种能力,二是其实没有必要。


大家都是职业经理人,更不可能人人都是雷军。而且小米su7也就影响到20万元的纯电车,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相关性不是那么大。


03

车圈也好,IT圈也好,大家遇到的共同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对于流量过于渴望,现在所有PR和市场部都只看KPI,甚至这些KPI是真是假都已经不重要了。


为了搞流量,现在所有的策略都是复制粘贴,其实很难有效果。


小米3月、4月战役打得好,说到底是准备充分。雷军的直播、雷军的工厂拍摄这些,都是准备了很久,然后再实施。车企现在看见雷军直播效果很好、工厂直播很好,也跟着上去,但其实没多少人看。



现在各家市场部牵头,让老板来直播、让老板出短视频、做切片,效果肯定不会像雷军这样,但这些都是市场部的业绩。


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是目前车企的组织结构确实是还是太陈旧了,不适应新的发展。


举个例子,以前车企最大的部门,销售和市场,市场下面是公关,公关主要负责媒体沟通,然后输出一些媒体软文合作。而市场部的大头其实是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和广告投放,这里所说的广告投放,就是以前面向央视、电视台,还有机场、户外广告牌,传统媒体的广告位。


但现在传统媒体已经陨落了,新媒体崛起,那么新媒体,比如动物园说车这种,应该是算媒体还是算广告位呢?所以和动物园的主播对接,应该是市场部去、还是公关部去呢?他们的负面,又应该是谁去解决呢?


所以现在其实对车企市场部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市场部现在天天找KPI,和公关的冲突也不小。整个传播链条已经被拆解了,市场部和公关部的负责目标在重合,就很难有效传播。


但是从炮哥他们了解的ICT、互联网行业来说,市场部和公关部基本上是同一体系,不分家,反而汽车这边还是用的很早之前的组织架构。


实际上,现在也有车企做所谓的数字营销部门或者社会化营销部门,但都是一个小部门。所以要我说,市场部就应该转型成数字营销部,公关部门对接媒体,主要负责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而市场部负责点位和效果投放,大家各自更明确方向。


04

给车圈/IT圈的苦口良药

以我个人的能力范围,也只能聊聊车圈的公关,我认为现阶段,车企内部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关意识,其次公关人要有底线意识。


先说公关意识。


汽车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有人总结过,其实汽车行业的产品经理是“品牌资产的管理者”,用新产品维护好这些百年品牌是最重要的。这里面的维护涉及到技术、价格区间、人群定义等等。


其实公关人也是一样的。汽车公关人就是要维护好汽车品牌这个资产,要让它的声誉、美誉度得到保持、让媒体能够不断记住品牌的故事。因此,从品牌的角度,它不是一个短期工作,必然需要做一些长效的、可能短期没有收益的东西,而且必须是正反馈的内容。


所以,在传统车企里面,很多公关人其实是有认知的,但是市场部、销售部、甚至整个高管团队却没有“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意识,还是很惯性的依赖广告投放、去找线索。但如果没有公关为口碑开路,你不是BBA、丰田、大众这种高认知度品牌,线索根本留不下来。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