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比亚迪第二代插电混动实现量产。那时比亚迪主要以燃油车销售为主,第二代产品应用的是比亚迪自主开发的1.5L增压发动机。我们依然更多的要依靠燃油车的产业链进行产品的开发。但在第二代的开发上,我们把动力性作为产品的一个关键指标,我们推出了唐这款车型,当时的542战略实现了自主品牌性能上的极大跃升,542即百公里加速只有5秒内,全时电四驱,百公里综合油耗2L以内。这个技术方案让我们收获了大量的迪粉。542加持下的第二代产品一经上市,消费者对动力性特别满意。但同样受限于价格昂贵,第二代产品没能实现大规模普及。
桂俊松:作为一款自主品牌SUV车,价格是在20万元左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很高。这是第二代插混车型市场没有推广开的主要原因吗?
杨冬生:是的,当时在燃油车的基础上要额外增加电机、电控、电池,充电、高压等总计6、7万元的成本。因此,第二代的混动车满足了一部分对性能有极致追求,敢于尝试新技术,并愿意付诸消费的用户。此外,第二代的混动车在节能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节能的要求。因此,难以做到走进千家万户的产品普及。
我从第一代产品开发时就参与了比亚迪混动产品的开发,当时我在负责底盘、传动方面的工作。在第三代产品的研发上,我们在第二代产品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高压的P0电机,既实现了电平衡,确保了汽车的动力性,又可以大幅降低油耗,NVH表现也非常好。但问题又来了,那就是成本更高了。因此,比亚迪第三代插电式混动搭载在唐、汉等高端车型上,这也是我们的DM-p混动技术的架构。
到了第四代,我们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义,我们认为偏重动力的DM-p方案,可以作为我们一条技术路线,另外一条技术路线则应该把节能和成本放在首位。这一新的产品定义,也让我们的研发团队开始换位思考。
第一代产品是立足按照以电机这种方案做纯电和插电产品;第二代、第三代产品还是从燃油车的角度思考开发方案,第四代我们就开始从纯电角度考虑整体的产品开发方案,这与以前是截然不同的思路。我们开始对发动机、变速器做减法,只聚焦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让整个结构更加简单。我们为此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把发动机的压缩比做到了柴油机的压缩比水平,做到了15.5这个超高的值。为了控制发动机的爆震,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开发工作,比如使用了阿特金森循环,冷却EGR废气再循环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