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特锐上市摘要> 摘要详情

特锐上市

特锐上市

摘要来自:《新能源车的拦路虎,千亿充电桩“钱”途未卜》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新能源车的拦路虎,千亿充电桩“钱”途未卜》的片段:

“特来电上市不仅有利于促进充电桩业务的布局,还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引入新的战略合作方,进而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其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对于母公司德而言也是重大利好。”邓超向「子弹财观」分析。

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全国充电桩企业所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的前三名分别为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分别运营公共充电桩27.8万台、27.7万台和19.6万台。

即便体量如此庞大,特来电至今仍未实现盈利。德披露的数据,在2019-2021年,特来电的总营收分别为21.29亿元、19.25亿元和31.04亿元,同一时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亿元、-2.69亿元和-1.35亿元。

“造血能力不足是特来电谋求上市的根本原因。由于充电桩企业的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以及运营效率低,导致其普遍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才能推动业务发展。”邓超表示。

不过,上市并非万能灵药,对于充电桩企业而言,造血能力不足带来的连锁反应大概率会是融资困难。

比如在2018年7月,被誉为“充电桩第一股”的富电绿能宣布终止在新三板的挂牌交易。对于执意从新三板退市的原因,富电绿能董事长庞雷表示,“主要考虑的是融资困难的问题,决定打通新的融资渠道。”

无独有偶,遭遇融资困难的还有在充电桩领域颇具规模的普天新能源。2019年5月,普天新能源在产权交易所挂牌,拟出售55%的股权,但在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宛如烫手山芋。

不难看出,即便身处新能源发展浪潮的正中央,充电桩企业造血能力不足的现象在短期内或仍无解。

3、充电桩的三大难题

从上述情况来看,尽管充电桩行业前景无量,但目前这门生意并不如想象中光鲜亮丽。

首先,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且盈利困难。

充电桩企业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三部分:充电服务费、电费差价和增值服务。目前,充电服务费带来的收入占绝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总收入的90%以上。

因此,充电桩企业能否实现盈利可通过两个关键指标来判断:一是充电服务费,二是充电桩利用率。

不过,充电服务费是基于当地电费和当地物价局核定范围而定,一般集中在1.6元到1.8元之间,提升空间并不大。在充电服务费无法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充电桩利用率就成了核心指标。

根据光大证券测算,要达到典型的60kW直流桩和7kW交流桩的盈亏平衡点,充电桩利用率需要分别达到8.29%和8.12%。然而在2021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日有效利用率仅为6%左右。

邓超告诉「子弹财观」,由于经营不善、位置布局不合理、兼容性差或者单纯骗补等原因,很多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几乎为零,沦为了“僵尸桩”。

其次,充电桩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

在6月17日举办的“能链智电CEO投资者线上交流会”上,有投资者提问:“投资充电桩要多久才能回本?”能链智电CEO王阳表示:“单根充电桩的行业平均成本约10万元,一个标准站约10根充电桩、20把充电枪,建站成本约100万元。目前充电服务费约每度电0.4元,单枪单日充电度数平均约100度,大概三到四年能够收回成本。”

但不容忽视的是,充电桩企业主要从事公共充电桩业务,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开始安装随车附赠的私人充电桩,导致相当一部分充电需求被分流。

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增量公共充电桩为27.1万台,同比增长253.8%,而增量私人充电桩为69.1万台,同比暴增516.5%。可以预料的是,私人充电桩暴增之下,将拉长充电桩企业的投资回报周期。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