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Argo雷达摘要> 摘要详情

Argo雷达-速度-安全性

Argo雷达_速度_安全性

摘要来自:《距离无人驾驶,我们还差“临门一脚”》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距离无人驾驶,我们还差“临门一脚”》的片段:

此外,自动驾驶车辆基本上都会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V2X、GNSS、IMU等一系列传感器、感知以及通信设备,不仅能对外界进行360度的环境感知,并且其感知准确性、实时性也都超过人类驾驶员,而这也是其能够比人类更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发展技术不能因噎废食

在认识到自动驾驶系统安全问题的两面性之后,接下来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还要认识到发展自动驾驶产业不能因噎废食。

既然,自动驾驶技术永远不能达到100%安全,那发展这项具备多种社会价值的前沿技术时,就不能因为害怕出现事故而止步不前。

比如我国自动驾驶产业虽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但现在却依然未出台完全无人化的测试政策,企业在测试自动驾驶车辆时,仍然需要在车内副驾驶或者后排设置人类安全员。

有安全员,就意味着系统永远只能逼近极端场景,而不能真正面对极端场景——因为在极端场景完全出现前,安全员就会提前接管车辆,最终让企业难以找到隐藏起来的Corner Case、长尾问题,也无法实际验证系统是否能对极端场景做出正确的反应。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落地。正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所言,“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如果没有对残余风险的容忍,这辆车永远无法落地。”

经过了近10年的研发后,我国已经形成了颇为健全的自动驾驶产业,各类自动驾驶方案公司和传感器、芯片公司那是相当齐全,在技术上也足以叫板美国同行。

随着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我国更应抓住时代机遇,为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实现换道超车。

所以,在我国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成熟后,也就更需要开放大胆的测试政策(全无人化测试),让企业们拥有100%拟真度的测试环境,助其不断“修炼武功”,让全无人商业化运营早日成为现实。

二、配套措施已完善 只差临门一脚

那么,为什么国内开启全无人测试的进度比较慢呢?

此前,中国工程院李院士曾表示,自动驾驶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未来自动驾驶实现的过程中,安全是一大核心问题。

当下,国内各地、各级政府之所以没有允许全无人车进行收费运营,最大的顾虑其实是在安全层面。

多年来,我国自动驾驶产业积累的技术体系和各地政府探索的管理体系,其实已经足够为Robotaxi全无人车商用测试保驾护航了。但相较于美国自动驾驶政策而言,中国的政策还是显得更为稳健,并更注重人身、道路安全。

但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如果有远程控制或者管理体系进行辅助,做到智能数据可溯可查、驾驶风险可防可控,政策开放让全无人车上路尝试商业化运营未尝不可。

自动驾驶车辆正在进行道路测试

曾有自动驾驶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瓶颈在于1%乃至0.1%的复杂长尾场景,而各家公司也正试图破解这一瓶颈。

技术层面,例如百度拿出了5G云代驾方案。依托5G通信低延迟、大带宽等特性,在全无人车商业化测试前期,以云代驾的方式进行远程实时服务,保证用户服务顺畅。

当车辆遇到自身难以处理的特殊场景(比如修路,只有违反交通规则才能通行)时,由云代驾发送路径或远程驾驶予以脱困,提升自动驾驶服务有效性。

目前,5G云代驾已实现商业化部署,在共享无人车遇到临时的交通管制等场景,可以向“5G云代驾”求助,求助信息会显示“5G云代驾控制舱”屏幕上由云端驾驶员提供协助。

5G云代驾座舱

监管方面,上海等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较快地区,已经形成了由牌照、测试区、测试成效等要素构成的封闭测试场-特定开放道路-限定测试区域-小规模商业运行部署等4阶段自动驾驶道路测试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企业持有特定的牌照才能进行特定测试,并且申请牌照也需要进行前置的技术安全测试,因此即使放开全无人出租车商业化测试许可,也并不会造成所有企业一拥而上、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

综上所述,从安全保障上看,像是百度等国内自动驾驶头部企业们已经做好全无人测试运营的准备。而此时就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予以更多开放与支持,逐渐开放全无人出行服务的商业化测试试点,让自动驾驶技术真正走入日常生活。

三、德日韩正在快速跟进 中国要保二争一

自动驾驶是最适合AI技术落地的前沿方向,是当前全球各科技、汽车强国争相抢夺的技术高地。

过去10年间,凭借产业界的不懈努力和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在产业发展成熟度上仅次于美国,甚至在落地应用上还实现了局部反超,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但眼下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显然也正在快速跟进,一方面鼓励、扶持科技公司和车企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技术研发和落地扫清障碍。

以传统汽车大国——德国为例。去年7月,德国《自动驾驶法》正式生效,允许拥有SAE标准下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辆在公共道路上以及指定区域内行驶,且不必为它们配备驾驶员或安全员。

全球多地自动驾驶管理规定

这也就让德国一举成为全球首个允许无人驾驶车辆参与日常交通的国家。

得益于政策开放,也就吸引了Mobileye、Argo等全球头部自动驾驶公司来到德国进行测试,他们的自动驾驶车辆也将陆续出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

除了德国,英国也正在拟议交通法规修改方案,允许司机在车辆自动驾驶期间可以在车内屏幕上观看电视和电影。而像是邻国日本,也正在制定允许特定区域使用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议案,大概率将会在今明两年内相继出台。

在今年的两会上,我国汽车产业相关的人大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也就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需求提出了许多建议。

首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表示,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合法地位,制定责任划分标准规则和处置机制等建议。其次,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表示,我国智能驾驶发展如火如荼,但立法进展严重滞后,智能驾驶汽车至今没有“合法身份”,道路测试难以推进。

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

东风汽车集团副总工程师谈民强认为通过发展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车路协同系统可加快高等级智能汽车商业化落地的速度。而百度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也呼吁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无安全员的无人车上路,打造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的载人运营政策先行区。

总的来说,在自动驾驶上半场的技术大赛中,我国已经领先于多个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唯一一个能和美国并驾齐驱的国家。

在商业落地的下半场中,中国一面要追赶美国,另一面还要注意别被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超过,除了需要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在政策上也需要在有条件地区建立沙盒体系,允许有政策与法规体系的关键突破,即同步实现无人化+商业化的测试许可,让没有安全员的车辆上路提供付费出行服务。

而如果从全社会的效益上分析,中国未来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成功与胜利,将实打实地提升交通安全性和出行效率,符合国家交通领域的整体发展规划与战略。同时还能带动芯片、传感器、整车制造、车路协同等一系列配套产业,既拉动经济增长,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