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启航和朗逸的区别
191条内容
店里朗逸现车还有30台,最多的配置是五百万版,指导价13.09万,这个配置要占总库存的一半,另外颜色方面,白色是最多的。
- 谁在看这个车?买车用户都是什么样的?
看这个车的客户其实没啥特征,就是常规家用,对车辆的要求不高,能代步就行。如果自己或家人比较认可大众的牌子,那成交率会高点。
买朗逸的客户有不少是第一次购车,前几天有个小哥就是这种情况。他在一个厂子里上班,位置比较偏僻,坐公交的话还要步行很远,现在天气冷了有点遭不住,就打算买台车。自从他说了买车的想法后,身边朋友推荐的车型五花八门,后来据说小哥自己还没咋,朋友们已经吵起来两三次了,就是互相看不上对方推荐的车型。
后来小哥说自己啥也不懂,那干脆就买个老牌子,看看街上比较多的车,就选了朗逸。
提车三天后我做了个回访,听他说朋友们终于不再吵了,因为自己买大众把他们全得罪了。
现在选朗逸的客户,主要还是奔着牌子来的,其次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外观,客户说现在朗逸的配置也不像以前那么低了,最起码坐在这里看上去不会显得很毛坯,液晶仪表、大屏啥的也都有,好不好用另说……一键启动、电子手刹、ACC这些该有的也有。
整体来看,价格是持续走低的,但降幅最大的时期是国庆,当时能优惠3.8万,现在店里最多优惠3.6万。
- 对比最多的是哪款车型?选择或者放弃它的原因是什么?
内训材料中的竞品是宝来和轩逸,店里对比最多的就是轩逸经典。
客户考虑轩逸经典的原因一是那车价格更低,二是觉得轩逸更省油。前段时间有个客户在轩逸朗逸之间极限二选一,但后来考虑到自己出差比较多,一年要跑3万公里,还是倾向轩逸。
我跟客户说朗逸也不费油的,况且跑高速的话,肯定更省,但客户说他朋友的大众油耗就很高,明显不能信我说的。
后来遇到对比轩逸的,我就不在车型对比上磨嘴皮子了,直接暗示客户多留意日产这个品牌和他们那些4S店的经营状况,话也不说透,客户心里就会犯嘀咕,私下也会去考察一下,考察完心里更没底了。
“兄弟,我发现你说得对,这日产4S店怎么感觉风雨飘摇的,随时要跑路的样子。”
“哥,我可什么都没说啊,咱这叫眼见为实。”
- 大家都是选择哪种配置和购车方式?
现在最好卖的就是五百万版白色,指导价13.09万,10个车主里有5个都是选这个配置,目前能优惠3.6万。
整体来看,价格是持续走低的,但降幅最大的时期是国庆,当时能优惠3.8万,现在店里最多优惠3.6万。
- 对比最多的是哪款车型?选择或者放弃它的原因是什么?
内训材料中的竞品是宝来和轩逸,店里对比最多的就是轩逸经典。
客户考虑轩逸经典的原因一是那车价格更低,二是觉得轩逸更省油。前段时间有个客户在轩逸朗逸之间极限二选一,但后来考虑到自己出差比较多,一年要跑3万公里,还是倾向轩逸。
我跟客户说朗逸也不费油的,况且跑高速的话,肯定更省,但客户说他朋友的大众油耗就很高,明显不能信我说的。
后来遇到对比轩逸的,我就不在车型对比上磨嘴皮子了,直接暗示客户多留意日产这个品牌和他们那些4S店的经营状况,话也不说透,客户心里就会犯嘀咕,私下也会去考察一下,考察完心里更没底了。
“兄弟,我发现你说得对,这日产4S店怎么感觉风雨飘摇的,随时要跑路的样子。”
“哥,我可什么都没说啊,咱这叫眼见为实。”
- 大家都是选择哪种配置和购车方式?
现在最好卖的就是五百万版白色,指导价13.09万,10个车主里有5个都是选这个配置,目前能优惠3.6万。
最难卖的是满逸版,同样的优惠,比五百万版便宜3000,但客户稍微对比一下就觉得不划算,毕竟少了大屏和皮座椅。
当地有5家上汽大众4S店,竞争还是有点激烈的。我们店在汽车城,客流量倒是不小,平均每天看车客户能有40组,其中有20%是来看朗逸的。
上个月店里卖了128台车,其中朗逸卖了18台,有我交付的3台,卖这车提成只有200块。
店里朗逸现车还有30台,最多的配置是五百万版,指导价13.09万,这个配置要占总库存的一半,另外颜色方面,白色是最多的。
- 谁在看这个车?买车用户都是什么样的?
看这个车的客户其实没啥特征,就是常规家用,对车辆的要求不高,能代步就行。如果自己或家人比较认可大众的牌子,那成交率会高点。
买朗逸的客户有不少是第一次购车,前几天有个小哥就是这种情况。他在一个厂子里上班,位置比较偏僻,坐公交的话还要步行很远,现在天气冷了有点遭不住,就打算买台车。自从他说了买车的想法后,身边朋友推荐的车型五花八门,后来据说小哥自己还没咋,朋友们已经吵起来两三次了,就是互相看不上对方推荐的车型。
后来小哥说自己啥也不懂,那干脆就买个老牌子,看看街上比较多的车,就选了朗逸。
提车三天后我做了个回访,听他说朋友们终于不再吵了,因为自己买大众把他们全得罪了。
现在选朗逸的客户,主要还是奔着牌子来的,其次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外观,客户说现在朗逸的配置也不像以前那么低了,最起码坐在这里看上去不会显得很毛坯,液晶仪表、大屏啥的也都有,好不好用另说……一键启动、电子手刹、ACC这些该有的也有。
整体来看,价格是持续走低的,但降幅最大的时期是国庆,当时能优惠3.8万,现在店里最多优惠3.6万。
- 对比最多的是哪款车型?选择或者放弃它的原因是什么?
内训材料中的竞品是宝来和轩逸,店里对比最多的就是轩逸经典。
客户考虑轩逸经典的原因一是那车价格更低,二是觉得轩逸更省油。前段时间有个客户在轩逸朗逸之间极限二选一,但后来考虑到自己出差比较多,一年要跑3万公里,还是倾向轩逸。
我跟客户说朗逸也不费油的,况且跑高速的话,肯定更省,但客户说他朋友的大众油耗就很高,明显不能信我说的。
后来遇到对比轩逸的,我就不在车型对比上磨嘴皮子了,直接暗示客户多留意日产这个品牌和他们那些4S店的经营状况,话也不说透,客户心里就会犯嘀咕,私下也会去考察一下,考察完心里更没底了。
“兄弟,我发现你说得对,这日产4S店怎么感觉风雨飘摇的,随时要跑路的样子。”
记得在第一代朗逸试驾会上,试驾前夕人们对朗逸议论纷纷,饱受争议,对于这样一款专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而诞生的产品,它的表现能否让人满意,那种德味还能否在它身上重现。但当见到实车并试驾之后,人们对它质疑的想法全部消散,无论是制造水准还是内饰工艺在品质上完全达到德国大众的开发标准,并且审美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那个非常优雅并流畅的造型,放在当下就觉得它并不落伍,再结合后来朗逸的市场表现,充分证明了上汽大众领导层当年决策的正确性。当年销量4.5万辆、次年销量14.6万辆,朗逸以优异的战绩说明了一切,也证明了上汽大众始终坚持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已具备完善的质量体系与标准。
从最初CDK造车组装,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再到产销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汽大众不仅为合资车企树立了一个好的示范作用,更是现代汽车供应链体系的一个完全引领者。从2000年以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这最高速的20年,上汽大众是完全一个引领者,我们有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一直讲说要做本土化,说“local to local”,然后说“In China for China”,但事实上在这个步骤应该是上汽大众走的最靠前的。
福耀集团副总裁张玲玲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在她们与上汽大众合作里面,上汽大众帮企业理解了全球的一个global车企是怎么来运作供应链,让自己作为一个供应链的角色,该怎样充分参与到里面去,像这种封闭的小圈子,如果没有人帮你打开一扇窗你想进去是很不容易的,但恰恰是上汽大众帮助福耀有这样一个机会。
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延锋亦在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中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上汽大众对延锋乃至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供应链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的核心区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未参与大众汽车发展进程的头部企业寥寥无几。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上汽大众对整个行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自21世纪初起,中国汽车产业步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传统的来图加工模式,部分领先企业开始构建自身的研发与设计能力。在与上汽大众的紧密合作过程中,延锋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在设计理念和系统能力方面也实现了显著的巩固与提升。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上汽大众的合作,延锋在供应链自主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延锋与上汽大众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上汽大众与供应商合作历程的典型特征。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双方的合作始终聚焦于技术积累、传承以及对品质的坚守。两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知识积累方面的不懈追求,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共同构成了过去四十年来双方相互成就的核心要素。此外,上汽大众对供应商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标准,通过其高标准的检验流程,不仅确保了产品品质,也助力供应商拓展了市场。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一旦零部件通过了上汽大众的认证,其它汽车制造商也会倾向于直接采购这些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因此被誉为“免检产品”。
上汽大众对于质量管理是一以贯之的,其中针对项目质量管理,早在1986年,上汽大众就遵循德国大众的严苛标准,开展外购零件的首批样品检验工作,确保项目成熟度。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成立至今,上汽大众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同样有着严苛标准。例如1993年,上汽大众启动供应商评审工作;1996年,引入Formel Q工具,对供应商评审丰富进行升级迭代。上汽大众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结合德国大众传统质量提升工具,不断提升国产化率,培育本土供应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轿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曾在上汽大众担任过6年的质量保证部部长和6年的质保实验室经理,所以在陶总看来,质量管理对于上汽大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陶总在此前的采访中曾表示,“上汽大众所有的产品认可认证都需要质保实验室经理最终签字,供应商才能够供货。签字前提条件是德国大众有很多的零件,大众要进行工程鉴定样品的认可。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零件一次又一次持续改进,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产品理念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德国人对产品的理解强调个人责任和体系化的质量控制,他们认为单个产品的成功试验可能相对简单,但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以及整个供应链体系是否能满足高标准的要求。”所以大众汽车对于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理念,对于上汽大众和供应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上汽大众整个体系中,无论厂家还是供应商对每个产品质量的深刻认识都是根深蒂固的。
新时代朋友圈加速扩张
2023年上汽大众提出了 “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9字方针。该方针旨在巩固上汽大众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地位,同时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战略规划。
从燃油到电动,在新能源浪潮下,上汽大众也开始了自己的变革之路,ID.系列自2021年推出以来,已累计销售超30万辆,今年1-10月更是突破10万辆,展示了上汽大众在电动化领域的全新实力。燃油车领域帕萨特Pro,不仅搭载了与大疆车载合作打造的IQ. Pilot智能驾驶辅助,还搭载了与百度深度合作推出的大语言模型App“智能语音GPT”做到“油电同智”改变人们对传统燃油车的固有认知。
上汽大众与大疆车载以及百度的合作,都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下的新合作典范。基于“在中国,为中国”理念,上汽大众最近一直在拓展与新供应商的合作,刚刚成立4年的零束科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2023年9月22日,零束与上汽大众签署了产品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成为了上汽大众的战略合作伙伴。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汽零束CEO李君曾在采访中表示,“此次零束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与40年前上汽大众建立的时候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不同,完全是一个新的关系,不是一个链状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生态合作伙伴,是圈状的关系。很多东西必须得站在OEM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思考去规划。”
在过去40年里上汽大众一直以严谨著称,对于新晋零部件供应商有严格筛选流程,涵盖质量控制、技术能力、开发能力、财务水平等多方面。不仅如此,在成为合格供应商之后,还需严格遵循上汽大众技术标准,共同开发技术方案,并经历多轮产品验证周期,包括耐久试验、匹配实验等,经过严苛验证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零部件,才能真正上车。虽然效率和成本优化是每个企业关注之重点,但上汽大众不会牺牲产品品质和安全,质量标准是它们坚守的底线。
上汽大众对于供应商的严谨态度,在与零束合作中也可见一斑。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汽零束CEO李君曾在采访中表示,“从去年车展之后大众来零束不下20次,包括各种层面的调研。因为大众作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品质、产品、体系,各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能进入他的合作伙伴是相当不容易的。调研有狼堡过来的,有从英戈尔施塔特过来的,VCTC、CARIAD、VGC过来的,对零束的体系流程工具链进行考察,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合作伙伴。”在上汽大众与零束的合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只需要达成上汽大众的认可,还要需要达成与大众汽车集团的认可,才能最终成就这次合作。
那个非常优雅并流畅的造型,放在当下就觉得它并不落伍,再结合后来朗逸的市场表现,充分证明了上汽大众领导层当年决策的正确性。当年销量4.5万辆、次年销量14.6万辆,朗逸以优异的战绩说明了一切,也证明了上汽大众始终坚持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已具备完善的质量体系与标准。
从最初CDK造车组装,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再到产销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汽大众不仅为合资车企树立了一个好的示范作用,更是现代汽车供应链体系的一个完全引领者。从2000年以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这最高速的20年,上汽大众是完全一个引领者,我们有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一直讲说要做本土化,说“local to local”,然后说“In China for China”,但事实上在这个步骤应该是上汽大众走的最靠前的。
福耀集团副总裁张玲玲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在她们与上汽大众合作里面,上汽大众帮企业理解了全球的一个global车企是怎么来运作供应链,让自己作为一个供应链的角色,该怎样充分参与到里面去,像这种封闭的小圈子,如果没有人帮你打开一扇窗你想进去是很不容易的,但恰恰是上汽大众帮助福耀有这样一个机会。
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延锋亦在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中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上汽大众对延锋乃至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供应链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的核心区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未参与大众汽车发展进程的头部企业寥寥无几。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上汽大众对整个行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自21世纪初起,中国汽车产业步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传统的来图加工模式,部分领先企业开始构建自身的研发与设计能力。在与上汽大众的紧密合作过程中,延锋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在设计理念和系统能力方面也实现了显著的巩固与提升。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上汽大众的合作,延锋在供应链自主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延锋与上汽大众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上汽大众与供应商合作历程的典型特征。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双方的合作始终聚焦于技术积累、传承以及对品质的坚守。两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知识积累方面的不懈追求,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共同构成了过去四十年来双方相互成就的核心要素。此外,上汽大众对供应商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标准,通过其高标准的检验流程,不仅确保了产品品质,也助力供应商拓展了市场。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一旦零部件通过了上汽大众的认证,其它汽车制造商也会倾向于直接采购这些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因此被誉为“免检产品”。
上汽大众对于质量管理是一以贯之的,其中针对项目质量管理,早在1986年,上汽大众就遵循德国大众的严苛标准,开展外购零件的首批样品检验工作,确保项目成熟度。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成立至今,上汽大众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同样有着严苛标准。例如1993年,上汽大众启动供应商评审工作;1996年,引入Formel Q工具,对供应商评审丰富进行升级迭代。上汽大众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结合德国大众传统质量提升工具,不断提升国产化率,培育本土供应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轿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曾在上汽大众担任过6年的质量保证部部长和6年的质保实验室经理,所以在陶总看来,质量管理对于上汽大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陶总在此前的采访中曾表示,“上汽大众所有的产品认可认证都需要质保实验室经理最终签字,供应商才能够供货。签字前提条件是德国大众有很多的零件,大众要进行工程鉴定样品的认可。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零件一次又一次持续改进,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产品理念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德国人对产品的理解强调个人责任和体系化的质量控制,他们认为单个产品的成功试验可能相对简单,但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以及整个供应链体系是否能满足高标准的要求。”所以大众汽车对于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理念,对于上汽大众和供应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上汽大众整个体系中,无论厂家还是供应商对每个产品质量的深刻认识都是根深蒂固的。
新时代朋友圈加速扩张
2023年上汽大众提出了 “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9字方针。该方针旨在巩固上汽大众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地位,同时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战略规划。
从燃油到电动,在新能源浪潮下,上汽大众也开始了自己的变革之路,ID.系列自2021年推出以来,已累计销售超30万辆,今年1-10月更是突破10万辆,展示了上汽大众在电动化领域的全新实力。燃油车领域帕萨特Pro,不仅搭载了与大疆车载合作打造的IQ. Pilot智能驾驶辅助,还搭载了与百度深度合作推出的大语言模型App“智能语音GPT”做到“油电同智”改变人们对传统燃油车的固有认知。
上汽大众与大疆车载以及百度的合作,都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下的新合作典范。基于“在中国,为中国”理念,上汽大众最近一直在拓展与新供应商的合作,刚刚成立4年的零束科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2023年9月22日,零束与上汽大众签署了产品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成为了上汽大众的战略合作伙伴。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汽零束CEO李君曾在采访中表示,“此次零束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与40年前上汽大众建立的时候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不同,完全是一个新的关系,不是一个链状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生态合作伙伴,是圈状的关系。很多东西必须得站在OEM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思考去规划。”
在过去40年里上汽大众一直以严谨著称,对于新晋零部件供应商有严格筛选流程,涵盖质量控制、技术能力、开发能力、财务水平等多方面。不仅如此,在成为合格供应商之后,还需严格遵循上汽大众技术标准,共同开发技术方案,并经历多轮产品验证周期,包括耐久试验、匹配实验等,经过严苛验证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零部件,才能真正上车。虽然效率和成本优化是每个企业关注之重点,但上汽大众不会牺牲产品品质和安全,质量标准是它们坚守的底线。
上汽大众对于供应商的严谨态度,在与零束合作中也可见一斑。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汽零束CEO李君曾在采访中表示,“从去年车展之后大众来零束不下20次,包括各种层面的调研。因为大众作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品质、产品、体系,各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能进入他的合作伙伴是相当不容易的。调研有狼堡过来的,有从英戈尔施塔特过来的,VCTC、CARIAD、VGC过来的,对零束的体系流程工具链进行考察,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合作伙伴。”在上汽大众与零束的合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只需要达成上汽大众的认可,还要需要达成与大众汽车集团的认可,才能最终成就这次合作。
上汽大众成立的40年,是与中国汽车产业同频共振的40年,在产销量规模逐渐拓展的同时,上汽大众将德国大众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带到工厂和供应商企业之中,与供应商互惠共利共同成长,不断推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贯彻“在中国,为中国”理念,迈入40年的上汽大众,谱写了一曲与供应商合作的美妙赞歌。
那个非常优雅并流畅的造型,放在当下就觉得它并不落伍,再结合后来朗逸的市场表现,充分证明了上汽大众领导层当年决策的正确性。当年销量4.5万辆、次年销量14.6万辆,朗逸以优异的战绩说明了一切,也证明了上汽大众始终坚持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已具备完善的质量体系与标准。
从最初CDK造车组装,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再到产销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汽大众不仅为合资车企树立了一个好的示范作用,更是现代汽车供应链体系的一个完全引领者。从2000年以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这最高速的20年,上汽大众是完全一个引领者,我们有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一直讲说要做本土化,说“local to local”,然后说“In China for China”,但事实上在这个步骤应该是上汽大众走的最靠前的。
福耀集团副总裁张玲玲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在她们与上汽大众合作里面,上汽大众帮企业理解了全球的一个global车企是怎么来运作供应链,让自己作为一个供应链的角色,该怎样充分参与到里面去,像这种封闭的小圈子,如果没有人帮你打开一扇窗你想进去是很不容易的,但恰恰是上汽大众帮助福耀有这样一个机会。
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延锋亦在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中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上汽大众对延锋乃至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供应链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的核心区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未参与大众汽车发展进程的头部企业寥寥无几。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上汽大众对整个行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自21世纪初起,中国汽车产业步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传统的来图加工模式,部分领先企业开始构建自身的研发与设计能力。在与上汽大众的紧密合作过程中,延锋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在设计理念和系统能力方面也实现了显著的巩固与提升。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上汽大众的合作,延锋在供应链自主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延锋与上汽大众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上汽大众与供应商合作历程的典型特征。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双方的合作始终聚焦于技术积累、传承以及对品质的坚守。两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知识积累方面的不懈追求,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共同构成了过去四十年来双方相互成就的核心要素。此外,上汽大众对供应商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标准,通过其高标准的检验流程,不仅确保了产品品质,也助力供应商拓展了市场。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一旦零部件通过了上汽大众的认证,其它汽车制造商也会倾向于直接采购这些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因此被誉为“免检产品”。
上汽大众对于质量管理是一以贯之的,其中针对项目质量管理,早在1986年,上汽大众就遵循德国大众的严苛标准,开展外购零件的首批样品检验工作,确保项目成熟度。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成立至今,上汽大众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同样有着严苛标准。例如1993年,上汽大众启动供应商评审工作;1996年,引入Formel Q工具,对供应商评审丰富进行升级迭代。上汽大众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结合德国大众传统质量提升工具,不断提升国产化率,培育本土供应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轿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曾在上汽大众担任过6年的质量保证部部长和6年的质保实验室经理,所以在陶总看来,质量管理对于上汽大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陶总在此前的采访中曾表示,“上汽大众所有的产品认可认证都需要质保实验室经理最终签字,供应商才能够供货。签字前提条件是德国大众有很多的零件,大众要进行工程鉴定样品的认可。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零件一次又一次持续改进,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产品理念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德国人对产品的理解强调个人责任和体系化的质量控制,他们认为单个产品的成功试验可能相对简单,但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以及整个供应链体系是否能满足高标准的要求。”所以大众汽车对于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理念,对于上汽大众和供应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上汽大众整个体系中,无论厂家还是供应商对每个产品质量的深刻认识都是根深蒂固的。
新时代朋友圈加速扩张
2023年上汽大众提出了 “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9字方针。该方针旨在巩固上汽大众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地位,同时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战略规划。
从燃油到电动,在新能源浪潮下,上汽大众也开始了自己的变革之路,ID.系列自2021年推出以来,已累计销售超30万辆,今年1-10月更是突破10万辆,展示了上汽大众在电动化领域的全新实力。燃油车领域帕萨特Pro,不仅搭载了与大疆车载合作打造的IQ. Pilot智能驾驶辅助,还搭载了与百度深度合作推出的大语言模型App“智能语音GPT”做到“油电同智”改变人们对传统燃油车的固有认知。
上汽大众与大疆车载以及百度的合作,都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下的新合作典范。基于“在中国,为中国”理念,上汽大众最近一直在拓展与新供应商的合作,刚刚成立4年的零束科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2023年9月22日,零束与上汽大众签署了产品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成为了上汽大众的战略合作伙伴。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汽零束CEO李君曾在采访中表示,“此次零束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与40年前上汽大众建立的时候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不同,完全是一个新的关系,不是一个链状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生态合作伙伴,是圈状的关系。很多东西必须得站在OEM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思考去规划。”
在过去40年里上汽大众一直以严谨著称,对于新晋零部件供应商有严格筛选流程,涵盖质量控制、技术能力、开发能力、财务水平等多方面。不仅如此,在成为合格供应商之后,还需严格遵循上汽大众技术标准,共同开发技术方案,并经历多轮产品验证周期,包括耐久试验、匹配实验等,经过严苛验证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零部件,才能真正上车。虽然效率和成本优化是每个企业关注之重点,但上汽大众不会牺牲产品品质和安全,质量标准是它们坚守的底线。
上汽大众对于供应商的严谨态度,在与零束合作中也可见一斑。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汽零束CEO李君曾在采访中表示,“从去年车展之后大众来零束不下20次,包括各种层面的调研。因为大众作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品质、产品、体系,各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能进入他的合作伙伴是相当不容易的。调研有狼堡过来的,有从英戈尔施塔特过来的,VCTC、CARIAD、VGC过来的,对零束的体系流程工具链进行考察,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合作伙伴。”在上汽大众与零束的合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只需要达成上汽大众的认可,还要需要达成与大众汽车集团的认可,才能最终成就这次合作。
上汽大众成立的40年,是与中国汽车产业同频共振的40年,在产销量规模逐渐拓展的同时,上汽大众将德国大众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带到工厂和供应商企业之中,与供应商互惠共利共同成长,不断推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贯彻“在中国,为中国”理念,迈入40年的上汽大众,谱写了一曲与供应商合作的美妙赞歌。
但是,朗逸新锐毕竟是一台定位入门级的车,它的动力总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大众入门车上的那套,即EA211 1.5L自吸发动机+爱信6AT变速箱。这套动力总成非常成熟,尽管你可能会觉得这套东西不够先进,它确实不先进,但这套动力系统非常稳定,故障率极低,维护成本也非常低廉。对于朗逸新锐这个定位的车来说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朗逸新锐其实在外观上和今年新上市的那些大众的Pro系列新车还是能看出来一些家族化的传承的。从车头看,那个面积巨大的前格栅,新的前灯组,尽管不是贯穿式日行灯但看起来有点像的日间行车灯+中网镀铬饰条搭配,再加上中网中间那个更大的大众LOGO(当然了,这个LOGO不会发光)。朗逸新锐其实看前脸,你会感觉这应该是一台9-10万左右的车。换句话说,它外观是有高级感的。
车身侧面线条相对平直,车尾也基本如此,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朗逸新锐的尾灯组同样有着不少细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精致感和品质感。至于内饰,乍一看还是大众那套典型的家族化设计,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改变。
方向盘后面是全液晶仪表,方向盘也是全新的,和24年推出的一系列大众Pro系列车型的样式相当接近。中控台中央的车机不是智能车机,但也可以链接手机,导航啥的基础功能都没问题。中控台的下部是相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辆控制装置,包括传统样式的换挡杆,以及挡把后方的机械手刹。前后座椅都是全手动调节,前后排座椅也都是织物座椅,这个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毕竟它作为入门级车型,这些也是标准配置了。
说完了外观内饰,接下来就该进入正题了,MQB平台的朗逸新锐开起来到底咋样?
首先我们可以先放结论:在它现在所属的价格区间里,朗逸新锐的驾驶感受罕有对手,这几乎是你能买到的,在7万这个预算区间里驾驶感受最好的车之一。其实你看它的动力账面数据的话,这车并不出众,1.5L的自吸机,110匹马力,141牛·米的扭矩,变速箱也是成熟的爱信6AT。
但这车开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首先聊聊它的底盘,MQB平台的车先天底子就很好,再加上朗逸新锐在车辆控制机构上几乎全部机械化的操作逻辑,再加上它足够大的挡风玻璃,同样很大的后玻璃和足够大的两个外后视镜,这车会给你一种很强烈的掌控感,握着它的方向盘,你很容易就能把它开得很好,而且它无论是转向反应还是底盘反馈,都是很典型的大众车风格。
所以这车你是很容易开上瘾,而且不会觉得累的。对于新手,这是一台非常好的,训练车感和方位感的车,对于老手来说,这车会让你有种人车合一的感觉。而且别看它账面动力数据一般,这车发动机调校得非常好,在法定限速内,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你右脚下去,它就能给你足够的动力,变速箱升降档逻辑也无可挑剔。
但是,朗逸新锐毕竟是一台定位入门级的车,它的动力总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大众入门车上的那套,即EA211 1.5L自吸发动机+爱信6AT变速箱。这套动力总成非常成熟,尽管你可能会觉得这套东西不够先进,它确实不先进,但这套动力系统非常稳定,故障率极低,维护成本也非常低廉。对于朗逸新锐这个定位的车来说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朗逸新锐其实在外观上和今年新上市的那些大众的Pro系列新车还是能看出来一些家族化的传承的。从车头看,那个面积巨大的前格栅,新的前灯组,尽管不是贯穿式日行灯但看起来有点像的日间行车灯+中网镀铬饰条搭配,再加上中网中间那个更大的大众LOGO(当然了,这个LOGO不会发光)。朗逸新锐其实看前脸,你会感觉这应该是一台9-10万左右的车。换句话说,它外观是有高级感的。
车身侧面线条相对平直,车尾也基本如此,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朗逸新锐的尾灯组同样有着不少细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精致感和品质感。至于内饰,乍一看还是大众那套典型的家族化设计,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改变。
方向盘后面是全液晶仪表,方向盘也是全新的,和24年推出的一系列大众Pro系列车型的样式相当接近。中控台中央的车机不是智能车机,但也可以链接手机,导航啥的基础功能都没问题。中控台的下部是相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辆控制装置,包括传统样式的换挡杆,以及挡把后方的机械手刹。前后座椅都是全手动调节,前后排座椅也都是织物座椅,这个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毕竟它作为入门级车型,这些也是标准配置了。
说完了外观内饰,接下来就该进入正题了,MQB平台的朗逸新锐开起来到底咋样?
首先我们可以先放结论:在它现在所属的价格区间里,朗逸新锐的驾驶感受罕有对手,这几乎是你能买到的,在7万这个预算区间里驾驶感受最好的车之一。其实你看它的动力账面数据的话,这车并不出众,1.5L的自吸机,110匹马力,141牛·米的扭矩,变速箱也是成熟的爱信6AT。
但这车开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首先聊聊它的底盘,MQB平台的车先天底子就很好,再加上朗逸新锐在车辆控制机构上几乎全部机械化的操作逻辑,再加上它足够大的挡风玻璃,同样很大的后玻璃和足够大的两个外后视镜,这车会给你一种很强烈的掌控感,握着它的方向盘,你很容易就能把它开得很好,而且它无论是转向反应还是底盘反馈,都是很典型的大众车风格。
所以这车你是很容易开上瘾,而且不会觉得累的。对于新手,这是一台非常好的,训练车感和方位感的车,对于老手来说,这车会让你有种人车合一的感觉。而且别看它账面动力数据一般,这车发动机调校得非常好,在法定限速内,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你右脚下去,它就能给你足够的动力,变速箱升降档逻辑也无可挑剔。
而且朗逸新锐车内隔音也做得很好,特别是对发动机噪音的隔绝更是一流。怠速是基本上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的,哪怕在车外听,它的怠速噪音也很低。速度上来之后,发动机的噪音也足够小。风噪胎噪当然会有明显感知,但不会有一些这个价位的车上常见的,高速下车内某个特定位置的风噪特别大这种事。
方向盘后面是全液晶仪表,方向盘也是全新的,和24年推出的一系列大众Pro系列车型的样式相当接近。中控台中央的车机不是智能车机,但也可以链接手机,导航啥的基础功能都没问题。中控台的下部是相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辆控制装置,包括传统样式的换挡杆,以及挡把后方的机械手刹。前后座椅都是全手动调节,前后排座椅也都是织物座椅,这个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毕竟它作为入门级车型,这些也是标准配置了。
说完了外观内饰,接下来就该进入正题了,MQB平台的朗逸新锐开起来到底咋样?
首先我们可以先放结论:在它现在所属的价格区间里,朗逸新锐的驾驶感受罕有对手,这几乎是你能买到的,在7万这个预算区间里驾驶感受最好的车之一。其实你看它的动力账面数据的话,这车并不出众,1.5L的自吸机,110匹马力,141牛·米的扭矩,变速箱也是成熟的爱信6AT。
但这车开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首先聊聊它的底盘,MQB平台的车先天底子就很好,再加上朗逸新锐在车辆控制机构上几乎全部机械化的操作逻辑,再加上它足够大的挡风玻璃,同样很大的后玻璃和足够大的两个外后视镜,这车会给你一种很强烈的掌控感,握着它的方向盘,你很容易就能把它开得很好,而且它无论是转向反应还是底盘反馈,都是很典型的大众车风格。
所以这车你是很容易开上瘾,而且不会觉得累的。对于新手,这是一台非常好的,训练车感和方位感的车,对于老手来说,这车会让你有种人车合一的感觉。而且别看它账面动力数据一般,这车发动机调校得非常好,在法定限速内,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你右脚下去,它就能给你足够的动力,变速箱升降档逻辑也无可挑剔。
而且朗逸新锐车内隔音也做得很好,特别是对发动机噪音的隔绝更是一流。怠速是基本上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的,哪怕在车外听,它的怠速噪音也很低。速度上来之后,发动机的噪音也足够小。风噪胎噪当然会有明显感知,但不会有一些这个价位的车上常见的,高速下车内某个特定位置的风噪特别大这种事。
总的来说,你可以感觉得到朗逸新锐是一台相对级别较低的车,你不能用十几万二十几万国产卷王的标准去套它,但这是一台在机械素质,在行驶品质上非常平衡的车。
其实不管是当时的初代朗逸还是现在的朗逸新锐,我们始终都认为,如果您是一个刚拿驾照,还处于上路恐惧期的新手,你最需要的车其实不是那些有高阶智驾的国产车,而是像朗逸新锐这种车。这种车机械素质非常到位,能帮助你很好地理解怎么控制一台车,怎么判断路况,怎么掌握足够的驾驶技巧。你可能会觉得2024年,它还在用传统机械换挡杆,传统的机械手刹,但所有这些东西,对于新手来说都是非常好的,理解一台车的东西。
新能源汽车的确给燃油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同时也倒逼着燃油车奋起反抗。
无论是车展的阵容排布还是汽车媒体的报道,新能源车都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燃油车似乎逐渐被人遗忘。但需要说明的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势不可挡的背后,燃油车依旧占据着一半的天下。
我们不否认新能源汽车的成功,但也不必由此就将燃油车贬低的一文不值。即便不喊“内燃机永不为奴”那样的中二口号,作为拥有超过150年底蕴的内燃机,当下仍不影响其继续发光发热,并且未来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拥有了大幅优惠的BUFF加成下,又给燃油车注入了新的生机。
比如说曾经常年处在轿车销量排行榜头部的朗逸,现在可以做到6.98万起。当然,这个价位下的入门车型噱头的意义更大,不过话说回来,眼下朗逸整体的优惠确实足够有吸引力。根据经销商的报价,顶配车型也才10万出头而已。
而与朗逸旗鼓相当的卡罗拉,算上国补后,优惠也来到了7.98万起。像许多年轻人曾喜欢的思域,整体的价格区间也来到了7万多--13万多。
级别更高一些的,曾有着“大沙发”之名的日产天籁,前段时间更是搞出了限时12.78万起。要知道,天籁可是一款实打实的B级车。同级的亚洲龙,也打出了限时13.98万的宣传标语。B级的车A级的价格,这在燃油车似乎成为了常态。
SUV方面,途岳推出了途岳新锐,“一口价”7.99万—10.69万。别克的昂科威PLUS同样也推出了限时一口价16.99万起。
以上这些并非什么冷门车型,都是各自领域内数得上号的,降价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抵御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捍卫自己的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自然也是件好事,可以极大地降低入手成本。说起来,普遍拥有大幅优惠的当下反而可能是买燃油车的最好时机。
不得不说,尽管新能源汽车当下大行其道,但依旧有不少人对燃油车情有独钟。除了降价带来的实打实的优惠外,燃油车经过长久的市场验证,整体可靠性相对新能源车也会更有保障。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车显著的优势是用车成本更低,但这个前提是每年需要跑足够多的里程,并且有车位能装家充。如果每年就跑个1万公里,并且在外面充电,即便不考虑未来新能源汽车换电池的问题,单就每年更贵的保险费用折算下来,整体花销真不见得能比燃油车便宜。
而新能源汽车主打的智能化,一些燃油车型也在迎头追赶。比如说途观L PRO,8155芯片、副驾娱乐屏、科大讯飞语音还有L2+的智驾,已经基本可以看齐新能源汽车。
当然,笔者并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我们认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壮大和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改观,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盲目跟风。
如果你没有车位,所在城市不限号,不需要绿牌的“特权”,每年用车里程又不是特别多,在有限的预算下,燃油车或许真的会是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