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比亚迪,在其8月份的国内25万销量中,DM-i销量占比达到45%左右,成为扛起比亚迪销量的核心技术。
DM-i的优势非常足,也可以说刚刚好卡在了中国市场需要的关键节点,不用交税、不用被限行,拥有5L以内的综合油耗以及8秒级的加速,同时一箱油续航长达1000km。
这种强大的产品还有一个和燃油车相同的定价体系,成功的其实不是比亚迪,而是比亚迪刚刚好卡在了政策的关键点。
比亚迪是聪明的,这种聪明源于对市场敏锐的认知,也源于强大的技术。
PHEV的瞬间走红,说明用户需要的就是这种产品,同样也印证出来,“蓝牌混动”的出路,其实非常窄小。
绿牌混动本质上就是一台燃油车,以燃油车为主、电机+电池为辅的老派动力系统升级版,最大的收益是降低油耗、提升续航能力。
的确,相比于燃油车这种技术路线有明显的优势。
以风神最近重推的皓瀚DH-i为例, 其在传统燃油车基础上整合了小电池包和电机系统,让整车拥有不错的动力表现,油耗也有效降低到了4L左右,加速成绩提升到了6秒级。
从结果、收益上来说,属于是典型的日系混动风格,走的是碳减排路线。
因为纯电行驶里程无法达到50km,所以上的是燃油车号牌,这让其损失了巨大的增量空间,因为PHEV市场的增量不考核蓝牌混动,用户的关注点依然围绕着绿牌车。
当然,皓瀚DH-i架构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9.99万的起售价并不高,落地价格在11万左右,却能输出6秒的加速,已经达到了很多燃油车2.0T的标准,油耗却是1.0L的表现,只有4L左右,非常经济。
从产品端来看,亮点非常多。
但核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一个是行业发展上的前景问题,一个是销售端和用户沟通的成本压力问题。
01 前景不明朗
市场在去内燃机化,靠着内燃机发家的理想已经在转型EV纯电架构,说明未来装配内燃机的新能源已经减弱趋势,因为未来两年对PHEV的补贴还会下滑,蓝牌混动这种从来都没有吃到红利的车型,未来更是被市场转化的产品。
DH-i纯电行驶里程小的可怜,就意味着内燃机是长期工作,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和碳中和路线有着明显的偏离。
且,王传福预期未来的新能源渗透率将超过60%,挂着蓝牌的车辆份额只剩40%,强者云集的市场中,皓瀚遇到的压力空前之大。
02 沟通成本极高
工作逻辑虽然是混动,但销售却需要花费大量的口舌向潜在消费者解释,为什么混动会是蓝牌,不仅是在教育消费者,也是在说服消费者,这在无形之间增大了和用户沟通的成本。
用户和销售之间的沟通成本增大,必然会对销售形成一种阻碍。
从技术上来说,DH-i表现不错,但遗憾的是,DH-i本身是一个讲究协同工作的混动系统,单纯意义上加大电池包容量,还不如重新设计生产,这不是简单增大电池容量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后续DH-i转PHEV的压力也不小,所以PHEV版车型的推进速度放在了2024年。
只是从价格来看,皓瀚DH-i的吸引力足够,但从销量、市场发展趋势、用户沟通难易程度来看,其很难和已经霸占9-15万级市场的比亚迪对抗,这让其如何和价格越来越低的EV、新势力车型相比?
这个结果也不难预测,DM-i的成功就是卡住了号牌的优势,一张号牌带来的价值提升远远不止20%,这也是蓝牌混动使出全力,也无法跟得上绿牌混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蓝牌混动想要转为绿牌混动,也绝不是增加电池包容量这么简单,动力架构、整车都需要重新设计来过。
这也意味着风神的重磅车型,大概率无法帮助其走出销量低谷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