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主导的智能、电动化产品将会成为用户核心选择, 这释放出来了一个核心的信号,那就是外资品牌在未来两年之后的占有率,将会从今天的47%下降到30%,仍然还有17%的下降空间。
而中国乘用车市场中的外资品牌仍然不少,在品牌数量不减少的大前提下,外资品牌一定会减产,这意味着综合减产幅度高达17%的外资品牌,必然会有一部分进入到盈亏难以平衡的状态。
不久前,广汽三菱宣布“解体”,这意味着三菱国内的所有汽车板块生产业务全面终结,这是继讴歌、 铃木之后又一家撤出中国市场的品牌。
但其实三菱的退出只是合资板块退败的开始,国内消费环境逐步升级,外资品牌的转型速度明显比国内企业更慢,尤其是工薪阶层消费层面,自主品牌的竞争能力有明显提升。
主流的外资品牌还有生存、转型的空间。
比如说拥有大产量的大众集团,能够通过生产规模、技术储备、品牌沉淀的优势,主流产品价格可以继续下调,通过释放利润空间的方式继续销售。
但本身就已经生存恶化的外资品牌,比如说现代、起亚、神龙、马自达等品牌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很有可能被继续压缩。
一方面,这些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具备很强的电动化、智能化竞争力,本身转型速度就很慢,另一方面,这些品牌已经多次调价,但未能见到效果,需要在产品、价格两个角度重新考量,但生产规模较小的外资品牌已经没有下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