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荣威RX5> 荣威RX5打造> 摘要详情

荣威RX5

荣威RX5

摘要来自:《七十年回望丨中国品牌:“星火”燎原》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七十年回望丨中国品牌:“星火”燎原》的片段:

1953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如何造出第一辆自主轿车”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技术封锁,我国无法从国外引进设备,只好以法国Simca Vedette为设计原型,通过拆解-模仿的逆向研发方式,由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前身)于1958年打造出国内第一台中国品牌轿车,取名“东风”。

 

 

“东风”的诞生为中国品牌自造轿车打开了大门。随后几年间,参照大众“Type 30甲壳虫”的“井冈山”牌轿车、参照1955年款克莱斯勒帝国、凯迪拉克Fleetwood和林肯Continental的第一台中国品牌高级轿车红旗、参照伏尔加M21轿车的东方红BJ760、参照奔驰220S的“凤凰”牌轿车、参照威利斯M38A1的长江46型越野车也陆续破壳而出。第一代中国品牌汽车初见雏形,尽管几乎完全采取依葫芦画瓢的研发方式,生产过程也非常漫长和原始,但也在“星火”之间,初步奠定了中国品牌汽车的基础。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汽本田、一汽丰田等合资车企遍地开花,落后的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以市场换技术阶段,中国品牌汽车被重塑“三观”,引入、学习海外先进技术,成为了解决中国品牌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长安、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寻求外援,与海外车企进行技术合作。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车企相继诞生,它们站在既有的汽车工业基础上,使自主研发成为可能。

2004年,中央决策层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策高度,自主品牌从无人问津的困境中逐渐走出来,自主品牌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从逆向研发逐步转为正向开发,自主品牌整车的质量品质、一致性和可靠性快速追赶外资品牌,逐步受到中国消费者认可。

 

 

2014年前后,中国汽车品牌核心技术迎来历史性突破。在这一时期,奇瑞、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等中国品牌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陆续进入“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获奖名单。智能化、新能源等全新技术趋势也同期进入了中国品牌汽车的眼帘。2014年7月,上汽率先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首款搭载Ali OS的斑马智行系统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于2016年7月上市,打造出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和形象,长城、广汽、长安、北汽、东风、北汽等争相跟进,引发智能化热潮。比亚迪刀片电池、长安智电iDD及原力技术、吉利雷神Hi·X、长城DHT等新能源技术的问世,也逐步打破了合资品牌的技术壁垒

从目前来看,重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从传统汽车公司向科技出行公司转型,已经成为了国内车企的主流趋势。比如,长安科技公司已揭牌成立,践行“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目标;奇瑞汽车正在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的步伐;长城汽车曾宣告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目标转型;而东风也发布了“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给出了科技转型的方向。从模仿到创新,中国汽车品牌正全力奔向全球汽车产业的趋势前沿。

 

市场份额:从跟随到超越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尚处于懵懂的萌芽期,那么从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开始实施那一刻开始,国内汽车市场便已经开始进入爆发的前奏。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仅逐步放开了单位公车限制(1984年以前县团级干部不能坐轿车),同时也首度提出鼓励汽车消费,允许私人购买轿车。

但在那时,中国品牌汽车几乎全部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乘用车尤其是轿车都是合资品牌的天下,自主品牌轿车产销量微乎其微。以发展最好的上海汽车制造厂为例,年产量还只有2000余辆,完全不能满足国家和个人的需求。中国汽车品牌的弱势,导致在当时的中国车市,进口与合资占主导,国产汽车却处处受限,举步维艰,尤其是2014年和2019年,中国品牌乘用车曾经遭遇两次“滑铁卢”。

2014年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12个月下滑,一时间,“十二连降”的阴霾笼罩着整个行业,在当时被称为自主品牌乘用车“十几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下滑的直接原因在于合资品牌的下探和挤压,本质原因则是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2019年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13个月同比下滑,4月更是降到了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跌破了40%这一红线(实际份额为37.13%)。虽然同是下滑,但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发展完善、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品牌汽车的抗压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在随后几年中,新能源、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为中国品牌汽车带来了转机。

2022年9月后,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便稳定在50%以上,并在2022年12月达到新高,为55.2%。相比2017年、2018年40%左右的市占率,中国品牌在五六年时间里涨了近10%。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3.1%,上升5.9个百分点,首次实现了半年度份额超50%,呈现出“燎原”态势。具体来看,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这些具有先发优势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已占据主导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合资车企风光不再。乘联会上半年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前五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奇瑞、吉利,自主品牌占据四席之多。

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缺芯影响生产的多重打击下,中国品牌汽车为何还能一路走高?或许,离不开自主品牌在品牌发展与产品革新方面的持续发力。近年来,自主品牌不断面向年轻化推动企业转型,打造新品牌新形象,并在产品研发、生产平台方面加大投入,推出越来越吸引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开始取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此外,凭借对国内市场需求的积极响应,自主品牌在新营销以及新服务方面也更下功夫,不断给用户创造新的购车环境与服务体验,这让自主品牌在更年轻的主流用户群体中不断积累良好口碑。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