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价格因素。LYRIQ的起售价高达43万元,即使后期降价6万元,仍显得过高。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这样的定价显然难以吸引广泛的消费者。此外,凯迪拉克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号召力也有所下滑。比如,其销量较好的CT5车型售价在25万元左右,而超过30万元的车型,即便大幅优惠,销量依然不佳。这表明,对于更高价格的LYRIQ,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自然有限。

此外,LYRIQ在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存在不足。虽然外观设计备受称赞,但产品本身在与竞争对手相比时并没有太多突出的优势。甚至在外观方面,凯迪拉克也面临着消费者的维权问题,原因在于对某些配置的虚假宣传,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品牌信誉。

同时,在日益激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中,凯迪拉克LYRIQ的优势被进一步削弱。例如,别克E5先锋版的推出,将奥特能平台的定位拉低到了十几万元区间,这使得LYRIQ的市场定位变得更加尴尬。别克E5即使起步价仅为16.99万元,也配备了高科技配置,例如30英寸多媒体连屏,这进一步加剧了LYRIQ的竞争压力。

降价后的LYRIQ虽然在外观和内饰上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电池容量的显著降低影响了续航能力,这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尽管LYRIQ在某些方面与同级别的豪华品牌竞争对手具有优势,但与新兴的造车势力相比,这些优势并不明显。加上品牌影响力的减弱,即使降价至30万元以下,其销量的提升也可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