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问界M9> 问界M9动力> 摘要详情

问界M9忽略动力部分

问界M9忽略动力部分

摘要来自:《「人汽」2024年汽车企业如何搏出位?》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人汽」2024年汽车企业如何搏出位?》的片段:

好在这种宣发受挫的事,后者也习惯了,在之前也想到了,这是一个可怕的心理预期。一旦对自身境遇缺乏破局的动力,就会变成履行规定动作的行尸走肉,俗称摆烂。

很多人看到未来趋势,但对趋势的猛烈缺乏预判。比如全球销量前10的跨国车企,基本上仍是老面孔。比亚迪在2023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不过排名第九。一切似乎没什么改变。就连这些当事方的高管,也存在这种迷思,认为从全球角度,自己销量仍在扩张,同时比中国品牌赚钱多得多。后者打生打死落个赔本赚吆喝。如果将落日晚霞的灿烂当做恒常,怎么说呢,朝菌不知晦朔吧。

其实从商业上而言,当新旧世界切换的时候。将时间轴浓缩一下,每一个巨头的落幕方式,都不是和缓渐渐退出舞台的,而是轰然倒地,血溅当场。

图片

诺基亚在2012年就败相已成,2013年被微软收购,2014年Q1智能机出货量已经占到70%,苹果都发售iphone 6s了。但诺基亚出货量仍有4700万台,虽然被三星赶超,退居全球次席,看起来还很能打。但第二年其手机业务就彻底消失了,一个巨头,从退出冠军到连渣都不剩,只隔了1年。

所以,历史的某些阶段往往是指数变化进行的。短期流量固然可买,但长期流量就是关注度,就是市场走向。一旦中长期失声,被嘎是早晚的。如果没招,不如选个体面的姿势躺好。


跨国为什么追不上研发节奏

由此衍生一个必然的推论:2024年,跨国车企在中国的退出要加速。三线快要退光,这两年我们已经看到了。2024年会轮到二线,一线暂时还安全。后者在中国的存活,靠的是更残忍的以价换量,踩踏二线,因为两者的目标受众大致重合。而新势力那点销量的背后,是供应链、产能管理,乃至品牌认知、服务体系,暂时还没能力下沉。

2024年双方位置可能加速互换。新势力和创业品牌的高端产品坐稳一二线中心城市,豪华品牌的进口业务先崩盘,然后被迫更多依赖下沉市场(此前部署的下级渠道立功了,如果没有后果就比较惨)。前几个月社媒开玩笑的话“如果不努力,就只能去买XXX”,在2024年会成为部分的现实。

图片

有一种努力叫感动自己。这三四年,电动化、智能化,传统车企也没少喊,但市场不买账。有传闻说某合资品牌顶级电动车,试驾的都说好,让谁买谁不买。哪怕是这个牌子的忠实客户,也不再考虑这个牌子的电车。

以前进口车与合资车,有中国“溢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否则平行进口就不会大行其道。如今天津港的平行进口商,除了少数,大多数赔的妈都不认识。做反向平行进口倒是挺赚。有很多人将中国品牌,甚至合资品牌在中国的产品运到国外卖。前一阵有个德国人不就从上汽大众弄来22辆ID.6X运到德国卖。惹得大众火速启动诉讼,要求当地法院判决该贸易“违法”,并要求销毁这些车。

这个中国人很熟啊,跨省叫串货,跨国叫平行进口。反向平行,就离经叛道了。大众必欲除之而后快之情,溢于言表。

大众在中国的ID.系列比德国本土便宜一半,中国电动车对欧洲就是碾压的。为什么大家还不去大杀特杀,只能说明有门槛。

图片

欧盟对中国产业资本开放度非常有限,而对产业资本持欢迎态度的很多国家,池子太浅,三下两下灌饱了,盈利空间也就被限住了。

超过100万辆/年的区域市场,就那么几个,赚不到钱怎么办,爬产业链,往上走。跨国车企为什么喊得凶投的少?研发风险这么高,在多数市场拉量就能赚的盆满钵满,不香么。在中国赚不到钱怎么办,如果一时的还能忍,时间长了没希望,就算你是头号市场,也得撤,外溢到市场竞争水平低的地方,继续用存量技术再吃一波,直到中国的卷王追杀过来。

躺久了,就忘了站起来奋斗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实际地盘还占优势的时候,就心里清楚已经止不住下滑。


各有各的活法

2024年头部争的是什么,已经很清晰。20万以上的车,3C以上快充,碳化硅、激光雷达、8295、大屏、单电机230kW以上,上城区NCA,智舱大模型接入。谁跟不上谁就无法持续占领用户心智。

这里面没有歧视油车的意思,但油车不可能花钱改架构,忽略动力部分,双智也无从谈起。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