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理想L9> 理想L9行车> 摘要详情

理想L9高合汽车行车记录仪可通过“车车互联”接收其他高合车辆信号

理想L9高合汽车行车记录仪可通过“车车互联”接收其他高合车辆信号

摘要来自:《2024了,车主隐私还剩多少?》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2024了,车主隐私还剩多少?》的片段:

事件发酵后,微博上有网友建议理想“放出行车记录仪更加有说服力”。彼时理想汽车官方微博回复:没有车主的授权,我们无权获取和使用。

仅两个月后,理想汽车对于行车记录仪的使用权问题就发生了180度的态度转变。

2023年12月21日晚间,一辆理想L7在广东清远出现重大交通事故。视频里,一辆粤牌的理想L7的车顶被掀开,A、B柱完全断裂。

隔天,理想官微发文回应“广东清远L7交通事故”:对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表示痛心和惋惜,同时公开了车辆碰撞前的行车速度等信息。

12月24日晚,理想汽车微博再度发文:为回应公众的各种疑问,现将事故相关视频公布如下。

或许是觉得公开视频的行为不妥,该条微博随后被删除。

已被删除的视频和微博

理想汽车面对两次事故前后“双标”的行为,引起网友不满。

很多人认为,厂家无非是在选择哪种方式对自己更有利。至于用户授权不授权的行车记录,不过是引导舆论的工具。

“公开吧被人说不顾车主隐私,不公开吧,AB柱满天飞。”

但也有人觉得,理想上一次没有公开数据“挨骂”,这次公开了还是挨骂,网友们也很双标。

不管理想汽车的心里路程是上诉哪一种,在交管机关尚未发出官方通报的前提下,车企自行将相关数据公开,甚至公布涉事视频,都是涉嫌违反用户隐私及数据合规政策的行为。

NO.1

[  用户权利不如舆论导向重要 ]

理想L7清远车祸反映出的企业枉顾用户隐私的行为,是近两年行业内卷带动舆论内卷的案例之一。‍‍‍‍‍‍‍‍‍‍‍‍‍

2023年12月初,“方程豹百公里油耗18升”事件引发全网关注。随后该测试的视频发布者姚某被比亚迪一纸诉状以“超速”、“异常驾驶”等理由告到了交管部门。最终涉事车主删除视频,并受到了200元3分的处罚。

方程豹将反常油耗的原因归咎于车主的异常驾驶行为,同时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相关车辆运行数据。

这一行为同样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

“虽然是为了挽回企业声誉,是不是意味着你随时可以掌握我的所有出行数据?”“不管这个数据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要发也是警方来发。”

更早之前的2021年9月,坦克300遭用户投诉存在质量问题,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随后坦克发布官方声明,公开了投诉车辆的一系列后台数据,以证明车主在估计抹黑攻击坦克品牌。

总之,可以感觉到,厂家们应对舆论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

内卷之下,车企承受不了舆论的冲击,因此必须迅速将负面新闻扼杀在萌芽阶段,导致动作变形。而涉及到原本对中国人来说“不重要”的隐私权,就更加被随意处置了。

相较之下,特斯拉在“红极一时“、撕扯多年的对特斯拉造成极大影响的”刹车门“事件诉讼期间,没有私自公开车主行车数据。相比理想们,都算是良心企业了。

不过,不主动公开未经授权的用户信息只能算是企业的“底线”。在底线之上,用户信息的获取和保护数据不被窃取等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NO.2

[ 电动智能时代,被密切“监视”的车主]

“车企已经可以掌握车主的一切一切数据,历史行车轨迹,地点,规律,甚至可以拍下你在车辆内外的所有动作,记录下所有声音……我希望搞清楚这些数据到底是属于谁的,到底车企有没有权利公布!这决定了我花钱到底卖的是车,还是踏马的买了一辆监控我的工具!”

理想L7车祸后,一位微博大V发出这样的质疑。这肯定也是很多车主细思极恐的地方。

随着汽车智能进化,车身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需要收集以“喂养”智驾能力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各种路况信息、行车数据、用车习惯相关的数据正在被巨细靡遗地分类输送到各种数据仓库中。

其中最显眼的收集用户信息的传感器就是摄像头。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经在社交媒体上上传过一张自己办公室的照片。照片发出后,网友们发现,扎克伯格的电脑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上都贴有白色胶带,以防隐私泄漏。

电脑只有一个摄像头,但如今智能汽车上,车均7、8个摄像头。

车载摄像头最早是用于记录行车安全的,比如行车记录仪、倒车雷达等可视化的功能,后来由进化出更广泛的功能,比如车内生命体和遗留物监控、驾驶员疲劳监测、人脸识别以及娱乐拍照功能等。 

例如特斯拉Model 3配备了8个摄像头,分别位于车辆的前后以及四个角落。小鹏P7上则配了13个摄像头(前三目、4颗ADAS摄像头、4颗泊车360环视摄像头、1颗车内人脸识别摄像头、1颗行车记录仪摄像头)。

尽管特斯拉在“刹车门”中保住底线没有公开车主用车信息,但是作为汽车自动驾驶的引领者,却是最早受到隐私问题质疑的。

2021年3月,一群黑客自曝入侵了位于美国硅谷的摄像头供应商Verkada采集的大量安全摄像机数据,并盗取了15万个监控摄像头实时视频。其中包括特斯拉的摄心头。

从视频的画面可以看出,车内驾驶员和乘客的头发丝都能看到,更不用说动作表情。网友调侃“比视频网站还高清!”

2022年5月6日,“李老鼠说车”爆料,高合汽车行车记录仪可通过“车车互联”接收其他高合车辆信号,可以在其他车辆驻车状态下查看到其行车记录仪画面,且可探测到上千公里以外的车辆。

随后高合的“车车互联”功能被下架。

2022年9月,国内多家车企也陆续宣布关闭360°全景、车外远程拍照、远程泊车等功能,引发大众热议。

早在2021年10月发布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规定中,提到车上摄像头所采集到的人脸、车牌等信息需要进行匿名化处理。

但是,摄像头采集到的人脸和车牌等信息,也仅是自动驾驶系统中感知环节所产生的数据。在定位、决策、控制环节中,车辆也会产生大量的敏感数据,比如道路定位信息、车辆的操控习惯等等。针对这些数据,行业内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或者技术标准要求的出台。

NO.3

[ 智能车进化与用户隐私的“零和博弈”]

针对越来越多的车主关于摄像头使用的投诉。也有厂家做出了“灵活”应对:

例如比亚迪针对于配置有车内摄像头的比亚迪车型,提供了物理滑盖以关闭摄像头,能通过电子控制关闭。

但矛盾的是,作为汽车智能驾驶功能的一部分,摄像头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关闭会不会引发驾驶安全问题?

今年易车横评视频节目中,关于测试理想L9的视频里有一段有意思的“插曲”:理想L9车主正在开车,却接到客服的电话告知车主这车坏了,需要等待救援。停车一瞧,车辆确实出了个小毛病。

这是大数据喂养下的智能驾驶带给车主的安全感,当然背后的代价是车主向车企让渡了行车信息。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