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今天,倘若车长已达5米,轴距多半就在3米上下、宽度也几乎必定接近2米。所谓的“532”看似界定了三个标准,实际上描述的仍只是“5米大车”这一件事。
不过仔细想来,5米车长+3米轴距+2米宽度的车型大肆扩散到十几万级别,也确实让过去以尺寸和定价作为级别划分标准的传统模式,变得模糊、跳跃而经常让人困惑。
比如,传统上我们会按照尺寸和价格,把轿车划分为微型车、小型车、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乃至大型车。同一品牌车越大、价格越贵,也就是一般所谓的A00到D级车。
但级别并不全由价格决定,尺寸和在本品牌中的定位/官方口径也是重要的参照。当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们纷纷推出低至十几万元的5米大车,我们很难再继续称之为紧凑型车或中型车。
其实“相对低阶品牌”在同一价位上提供比“相对高阶品牌”竞品尺寸更大的车型,这算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打法。不光是(过去)自主品牌面对合资,二线豪华品牌面对BBA同样如此。
所谓的车型级别划分,从一开始就并非金科玉律,而只是一种非常模糊的粗略示意:有人说4米8以上是中型车、以下是紧凑型,那么4799mm和4801mm有什么本质差异吗?显然没有。
想当年东方之子也不足4.8米
但在之前,大体上这种“尺寸越级”还算是有节制的。一般主流市场不太可能出现“越整整一个级”的情况,大家多是点到为止:尺寸比竞品大个半级,不至于说拿人家5系的尺寸去跟人家3系竞争。
而今天,随着国内车市尤其是自主新势力们的价格绞杀,“尺寸-级别-定位”的三角平衡被彻底掀翻,尺寸越级开始变得“不讲武德”,以至于出现了“532现象”:无论定位高低,大家纷纷按顶格尺寸来造车。
好的一面,532车型的涌现,体现出自主品牌们已经拥有充足的技术根基,能够打造出大尺寸的车型并保证其机械素质和行驶品质,以至于可以直面最激烈市场的竞争。
早年的自主品牌当然也深谙“用尺寸换品牌”的打法,但把车做大很简单,做大的同时保证素质与性能却有一定门槛,光是动力和底盘,就足以难住当时的自主品牌。
不那么好的一面,前几年自主新势力的黄金期,尺寸战却不至如此。跨级别的尺寸增幅永远是进入更高一个价格区间的最有效方式,而“一步到位”预示着品牌天花板的依稀可见。
矮顶之下焉有巨人
即便只观察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20年间,汽车的外观尺寸也有着明显的增加:20年前长度在4.5米左右的入门级BBA,今天哪怕标准轴距版也达到了4.7-4.8米,已经达到了20年前更高一个级别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