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宏光MINIEV> 宏光MINIEV燃油> 摘要详情

宏光MINIEV燃油车仍然是车企的利润奶牛

宏光MINIEV燃油车仍然是车企的利润奶牛

摘要来自:《新能源汽车不赚钱,是当下最大的“伪命题”》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新能源汽车不赚钱,是当下最大的“伪命题”》的片段:

在燃油车时代,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技术竞赛,不同车厂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上不断创新。但是燃油车性价比提升,主要来自于热效率的转换,遵循的是能量转换定律,物理定律是刚性制约,投入再多的钱,哪怕提升1%都非常缓慢。

所以,燃油车主的产品迭代周期漫长,在中国,合资品牌换代通常需要5年时间。

可见,燃油汽车行业有三大特征:核心技术渐进式创新为主、高度依赖基础科研、供应链高度固化。这也为传统车企构建了一个极高的行业壁垒。过去100年,这个行业几乎没有什么新公司出现。

那么燃油车企想要赚更多的钱怎么办?答案就是合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tellantis集团,它旗下有14个汽车子品牌,如标致、雪铁龙、欧宝、DS、阿巴斯、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道奇、菲亚特、Jeep、蓝旗亚、玛莎拉蒂等等。

最近,外媒报道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2023年年薪就拿了3650万欧元。Stellantis集团的赚钱能力可见一斑。

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的前CEO马尔乔内在2015年曾做过一次名为《资本瘾君子的忏悔》的演讲,他认为,不同车企之间的相互竞争过于激烈,导致重复投资增多、不同车企投入重复、研发费用增加等,最终导致整个汽车行业每周都要浪费数十亿美元的产品开发费用,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合并,通过合并大大降低固定资产和开发费用的投资。

IMG_258

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燃油动力汽车的高度成熟,也将车企的规模竞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所有企业都在尝试将自己的规模扩大,以换取更大的规模效应,也就是,成本进一步降低,进而降低售价以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这一基本视角下,我们来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会发现,根据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在中国市场,车企的最小规模效应就是36万辆,也就是每个月3万辆。

比如特斯拉第一个毛利率大幅转正的区间是单季度5万到10万辆这个区间,如今随着锂电池价格的下降,粗略预估,当新能源汽车月销量从1万提升至2.2万时,毛利率会出现第一次跃迁,也就是理想第一次起飞时的销量区间。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上真正赚钱的新能源品牌,只有比亚迪、特斯拉和理想三家。换句话说,从规模效应来说,中国市场不需要这么多新能源车企。

从粗放式的每个地方都要搞汽车,到集中绝对优势做大做强几个世界级的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必由之路。如果集中度一直上不去,汽车行业不可能赚钱,都在相互恶斗,对国家的工业升级产业发展不是好事儿,提升集中度,达到良性的产能利用率,才能与国际车企进行全面竞争。

当下,对大部分车企来说,燃油车仍然是车企的利润奶牛,新能源汽车是出血口,但谁都知道,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庞大的燃油车资产或将成为拖累,新能源汽车在扭亏为盈后却有望爆发性增长。

如今,有人按照手机市场的终局,来推演新能源汽车的演化,但是他们忘了一点,那就是手机市场没有一机,二机,上机,广机。所以,中国的汽车市场与手机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民营车企不可能独霸市场,共和国长子们的旧秩序应该不会被彻底颠覆。换句话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必然先经历大规模的淘汰赛,直到大家流干最后一滴血,再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大规模合并之路。

IMG_259

由此,我大胆猜测,最终会由六大品牌平分3000万辆的国内市场份额,平均每家每年500万辆的销量,既能提高企业利润率,又能提高利税与就业。这六大汽车集团可以集中优势资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出海直接挑战丰田、本田、奔驰、宝马等外资巨头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电池技术 而非智能化

才是现在技术竞争最重要的方向

当然了,在大规模合并之前,是残酷的淘汰赛,而淘汰赛的主旋律绝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以量换价,而是技术竞争。

关乎整个行业成败的,最决定性的技术竞争方向,不是自动驾驶,而是电池。

对整个行业来说,王传福的名言,“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王传福在2023年初的一场业绩交流会上,还说:“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它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此言一出,引发了大争议。

有人曾认为,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同时进行的,但是实际上,二者的节奏和重要性完全不同。

从市场销量来看,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里面,到底有多少肯为智能化买单呢?小鹏惨淡的销量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可见,愿意为智能化溢价买单的客户占比并不高。

电动车的智能化时代是特斯拉开启的,特斯拉最初的目标客户,是愿意为智能化的溢价买单的弄潮儿,这部分人的比例一直就不太高。要知道,今天特斯拉FSD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但并不妨碍特斯拉卖得很好。

所以,对汽车市场来说,智能化是锦上添花。

所以比亚迪的节奏是对的,智能化水平,只需要跟上大部队,或者不要落后太多就可以。

IMG_260

而智能化说的无论多么高大上,本质上还是要靠堆人,工程师的数量,决定了企业智能化的上限。我们可以发现,比亚迪的研发人员数量,早在2016年就已经是业内第一,2022年比亚迪研发人员接近7万人,比亚迪最新公布的工程师数量是9万人。除了比亚迪之外,上汽、长城的研发人员也都不遑多让。

汽车制造企业目前的关键,还是先造好一辆车。大热的理想和华为,能够出圈最根本的基础还是性价比,而性价比最关键的还是电池技术。

所以,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绝不是靠念经完成的,最终还是要靠高性价比的产品。如今,我们不难发现,插混和混动车型的市场份额依旧很大。

我们拆解来看:

在10万元以下的乘用车中,类似五菱MINI、海鸥等车型近乎无敌,纯电车的渗透率几乎100%。

在10万到15万元的价格带这一主流市场,燃油车和插混车型势均力敌。

在20万到30万元的价格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管是谁,在这一区间都迅速干成“负毛利卖车”。

在30万元以上的市场,玩家也相对较少,除了合资大厂和中国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外,主要是理想、蔚来和传统豪华品牌争夺市场份额。

之所以统治主流市场的车型还要背一个大油箱,其深层次逻辑是技术突破出现暂时停滞。具体来说,电池技术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之前,纯电车型只有在10万元以下和20万元以上的市场具有性价比,而作为主流市场的10万到15万元价格带,能够成功的方向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混动或者插混。

所以,电池技术的突破成为关键。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当下的主流电池,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离子电池,都是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理论的最高能量密度就是350wh/kg,但能量密度只有到400wh/kg,才意味着燃油车时代的结束,这个指标意味着600km的续航,80度电,总重大约200kg,现在这个重量大约是450-550kg之间。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