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桑塔纳> 桑塔纳配件> 摘要详情

桑塔纳同时几乎没有任何配件厂

桑塔纳同时几乎没有任何配件厂

摘要来自:《从奥迪100到桑塔纳,上汽大众开启国产化“拓荒之路”》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从奥迪100到桑塔纳,上汽大众开启国产化“拓荒之路”》的片段:

当时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内汽车制造还处于手工敲打的水平,既无设备也无技术,同时几乎没有任何配件厂,缺乏相关配套基础;另一方面,德国大众对零配件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要求,当时本土汽车工业可以说是闻所未闻。

所以问题来了,依据合同规定,桑塔纳国产化的零部件必须拿到德国去做测试,经过认可才能投入国产制造。而且,最初与德国大众谈判时,桑塔纳计划7年间达到国产率90%以上,每年都有进度目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巨大的实力差距下,上汽大众埋头苦干两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才只有2.7%。整整一台车,仅轮胎、喇叭、天线、标牌这“四大件”零配件是国产的,其他均为进口。

1987年12月24日,刚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前来参加桑塔纳国产化工作会议,发表了《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的讲话,开宗明义提出轿车国产化的指标,指出“桑塔纳的国产化要坚持高质量,不能‘瓜菜代’!” 在当时,唯有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立自己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1988年7月1日 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大会

  重压下的“绝地反击”

为攻克“提高桑塔纳国产化率”这一难题,上汽大众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再次开启了一系列攻坚创新工作。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状况是一缺技术二缺钱,提高国产化率,必须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笔的改造费便是制约提高国产化率的最大障碍。

1988年,“国产化基金”正式设立,根本性地解决了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桑塔纳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当时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提出2.8万元利润,组建了累计金额几十亿元的“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有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脱胎换骨的成长。甚至后来,只要质量标准获得过上汽大众认可的零部件,其他厂家就直接采购,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检产品”。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