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Robotaxi> Robotaxi无人驾驶> 摘要详情

Robotaxi因为在五环无人驾驶

Robotaxi因为在五环无人驾驶

摘要来自:《李彦宏十年筹谋,百度自动驾驶迎来黎明时刻》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李彦宏十年筹谋,百度自动驾驶迎来黎明时刻》的片段:

2017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李彦宏并没有来到现场,而是通过与现场的视频连线,让所有人看到他此刻在五环路上行驶的一辆无人驾驶车里。

在同年年底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承认,因为在五环无人驾驶,他因此收到了一张罚单。但这却让他很是开心:“如果无人驾驶的罚单已经来了,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还会远吗?”

但这个过程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速。2018年,百度Apollo获得北京首批自动驾驶测试牌照;2019年,百度无人共享车开始在北京等地开始运行;2021年开始商业化运营,同年推出Apollo Moon;2022年获得全无人商业牌照;2024年推出第六代无人量产车,并给出盈利时间表,抢跑特斯拉。

这一时间距离2013年百度无人车项目的启动,正好十年。

百度实现自动驾驶的三条路径

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学习实验室IDL(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同年,基于IDL,百度成立自动驾驶研发团队。

李彦宏后来对媒体说,他从没想过百度能与汽车行业能够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当AI技术开始深化和普及的时候,他发现,汽车行业才是真正会被AI深刻变革的大行业,这也是他成立IDL以及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的初衷。

在这一年,在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都是最为热门的话题,除了百度,全球的头部科技企业和车企,都开始进入自动驾驶领域。这包括后来在自动驾驶领域遥遥领先的特斯拉,有曾经激进的通用、谷歌,有中途放弃的苹果、阿里、大众、福特,当然,还有奔驰、宝马、Uber、Lyft、英特尔等等。

如今回看十年前的热闹有些不太真实的感觉,但这的确是自动驾驶时代所带给所有人的新机会。虽然大家都看到了未来,但也并非所有人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比如苹果曾经收购的明星无人驾驶公司Drive.ai。

Drive.ai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自动驾驶。从百度离开的AI领域的顶级专家吴恩达转投Drive,其妻子Carol Reiley还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根据当时的报道,其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了L4级别,即高度自动化的全自动驾驶。

2018年10月份,Drive.ai正式在德州向公众开放无人驾驶接送服务,当时业内一致认为,Drive.ai将会成为真正实现无人驾驶普及的首家Robotaxi公司。

但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前期的高投入成本,遥遥无期的商业化进程,以及在同一年,Uber的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撞死路人所带来的技术、政策、舆论的很多问题,让资本开始动摇。从2019年开始,全球自动驾驶行业,都迎来艰难时刻,Drive.ai黯然关闭,一度也有传闻百度将放弃自动驾驶。

但百度挺了过来,很重要的原因,是百度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

在《智能交通》一书中,李彦宏提到在2015年李书福带着吉利团里团队来访的事情,在听完百度对自动驾驶的介绍后,李书福说,自动驾驶是很好,但车企最需要的是汽车安全性的提升,如果百度的自动驾驶能做到这点,吉利一定买单。

李彦宏说,此后他从关注自动驾驶如何解决安全问题一点点深入,开始逐步关注人类危险驾驶的问题,到自动驾驶的问题,再到后来的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问题。这也是李彦宏多次提到的,单车智能之外的另一条实现自动驾驶的途径。

基于此,在2019年李彦宏提到实现自动驾驶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基础设施的智能网联化,而非汽车本身。比如在路侧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第二种是自主泊车,也就是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会比自动驾驶更早到来;第三种则是大众向往的无人驾驶时代。

从这三种境界也不难看出,自动驾驶的实现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即便是Waymo和苹果自动驾驶的负责人,后来都非常气馁地表示过,完全的自动驾驶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对于百度这样的科技公司而言,即便有全球先进的AI技术,但与汽车工业的结合,百度自动驾驶还是难免有隔靴搔痒的嫌疑。

所以在2021年,在自动驾驶迎来破局点之前,李彦宏发了全员信,为自动驾驶设计了三条商业路径:一是为主机厂商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快速搭建自动驾驶能力;二是百度造车,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把最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推向市场;三是Robotaxi,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规模商业化是关键问题

在“智能三部曲”的的另一本《智能革命》中,在谈及无人车时,李彦宏说:“无人车是紧贴大地的顶级人工智能工程,艰难和颠覆是它无法逃避的两大命题。它比人工智能诞生更早,却要翻过更多观念和技术的大山才能走到今天。”

就在2019年全球自动驾驶都陷入低潮的同时,有消息称百度无人车项目计划于9月完成拆分。随后,百度官方回应称,百度Apollo没有分拆计划。Apollo是百度AI战略的重要版图之一,目前在按照既有战略稳步发展。

出现这些传闻的很重要原因,是因为无人车预期盈利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以通用汽车旗下的Cruise为例,Cruise成立于 2013 年,2016 年被通用汽车以 6 亿美元收购。

作为全球Robotaxi的领头羊,加上有通用这样的大腿,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化之路,都走在行业的前列。虽然是不差钱,但从被通用收购开始计算,7年时间里Cruise累计烧钱已经超过85亿美元,仅2023年一年的亏损就高达24.14亿美元。再加上后来遇到的各类事故,如今的Cruise生死难料。

规模商业化的问题,这是包括Cruise在内的整个Robotaxi行业,一直备受争议的关键所在。

李彦宏在书中提到,自动驾驶规模商业化的破局点,在法规技术之外,就是成本的问题。这包括车辆成本、运营和服务等成本。

百度的Robotaxi商业化速度显然比行业快了几个身位。在今年4月,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王云鹏发布公开信,不仅辟谣了关于百度放弃L2智驾业务的传言,还提到百度Apollo将聚焦萝卜快跑正毛利并跑通商业模式。这也是行业中首次将Robotaxi规模盈利提上日程,自然在行业中引发极大关注。

在最近Apollo Day 2024上,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透露,今年年初,随着时空覆盖和运营效率的大幅提升,萝卜快跑营收增长了9倍,亏损减少了一多半。5月15日起,首批交付的第六代无人车将在武汉投入使用,并在年内完成千台无人车的部署。

陈卓表示,随着千台第六代无人车陆续投入使用,萝卜快跑的营收增长速度会更快,已非常接近盈亏平衡的临界点。“我们的目标是,到2024年底,萝卜快跑将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萝卜快跑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盈利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

百度对此的解释是,一方面在于百度Robotaxi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在于需求规模的提高。

李彦宏提到过无人车量产成本下降的原因,一是核心部件在技术和规模量产驱动下,成本的量级下降;二是车路协同降低车端成本,减少车端改造的负担。

2021年百度推出的Apollo Moon成本48万,比同期平均价格低了近60%。而百度最新的Robotaxi车型RT6,官方采购价为20.46万元,相比Moon的成本再次下降了近60%。

此前的采访中,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首席研发架构师、IDG技术委员会主席王亮就提到过,随着芯片成本的降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整车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迈入10万元区间。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