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配置大差不差的情况下,不少车型的内饰设计开始趋同。
除了上文提到的哪吒L外,还有刚刚上市的新一代哈弗H6、东风奕派eπ008,以及才官宣的五菱星光S,都和理想L系列内饰十分相似。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借鉴”会让理想成为原告吗?
在笔者的印象中,汽车设计的“抄袭”事件并不少见,不少车企都陷入过争议,比如长安、智己、法拉第未来都曾表示自己被抄袭。也有对簿公堂的事情发生,路虎就曾一纸诉状将陆风告上法庭。
不过,似乎只有外观方面的抄袭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关于内饰设计的讨论相对少一些,不知道理想之后会不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呢?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不少国产车型的外观、内饰都向海外品牌“取经”,现在变为理想等自主品牌引领潮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相较于三电系统,“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技术含量不算高,为何只有从来没造过车的理想做出来了呢?
深究原因,或许是因为传统大厂陷入了思维定势。
比如传统燃油品牌觉得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这三大件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所以它们乐意将更多的成本放在提高热效率、驾驶乐趣等方面。
过渡到电动车时代后,传统大厂的固有思维也觉得三电技术才叫做技术,这种优越感使得它们刚开始对理想这一套不屑一顾。
而新能源时代,汽车更像是一种电子产品,理想这类互联网出身的车企,本身不会被燃油车原有的造车思路禁锢,反倒能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造出更适合当前市场的产品,李想也一跃成为车圈顶级的产品经理。
此外,传统大厂造车还受限于定价和成本。在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基本都走亲民路线,即使进行电动化转型,前期推出的新能源车也都以平价车型为主。
比如,吉利推出的新能源纯电品牌几何,首款车型几何A补贴后指导价为15万-19万元;再比如,长安在2018年前后推出的CS15EV、逸动EV460等车型,补贴后售价也就10万元左右。
而理想一开始就定位豪华智能电动品牌,首款车上市售价就高达32.8万元。更高的售价也意味着理想能拿出更多的成本去实现更优的舒适性配置。
之后随着传统大厂开启品牌向上,并不断推出售价更高的中高端子品牌,这才让它们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所以腾势、极氪等“车二代”们也能支持“冰箱彩电大沙发”。
最后,不断趋于同质化的内饰是件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