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吉利公布了上半年的销量情况,卖出新车95.6万辆,同比增长44%。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2万辆,同比增长117%。
凭此,吉利上半年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的50.3%,几乎是国内市场唯一家达成KPI的头部车企。
然而,随后吉利官宣将年度目标由原190万辆“微调”至200万辆。
要知道,结合已经超额完成上半年指标的实情,加之金九银十公认的车市旺季,以及下半年吉利有包括极氪MIX、银河E5等多达7款新车上市的情况下,吉利年度计划指标的上调率仅为5%,着实是谦虚了一些。
近日,据9月销量数据显示,吉利9月销量达到了201949辆,同比增长21%。
今年1-9月吉利累计销量达到了1489690辆,同比增长 32%。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第四季度,吉利只需月均销量达到17万辆,即可轻松拿下200万辆的年度任务。
而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吉利的月均销量已经直逼19万辆。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下,燃油车市场下滑已不可逆转。
尽管如此,截至9月底,吉利汽车依然全面实现了油电双增长。
在燃油车领域已经稳坐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头把交椅的同时,1-9 月,吉利汽车新能源累计销量超过 54.58 万辆,同比将近翻倍。
很显然,随着燃油车市场份额收缩,以燃油车为主力的合资车企不断降价促销但仍份额不保的情况下,吉利却保持增长且稳居头部梯队,这就说明了在燃油车领域,越来越多市场存量客户正在向吉利靠拢集中。
可以说,作为传统主机大厂的吉利,基盘最稳,产品结构最合理,抗风险能力最强,市场布局最具全球化特质。
所以,吉利按下“稳进键”不是受迫性的,而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意愿,是“我”要这么做,而不是谁逼“我”这么做。
03
有必要回到吉利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按下“稳进键”的问题上来。
诸如经济形势,地缘政治,行业竞争等大环境因素要求吉利这样的头部车企做出针对性的应对,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此暂不细表。
重点还是要谈吉利自身的因素。
我们说吉利汽车集团已经成长为业务规模庞大的汽车巨头,最直观的佐证就是其旗下拥有多个汽车品牌,包括吉利、领克、睿蓝、宝腾、沃尔沃、极星、极氪、路特斯、伦敦电动汽车LEVC、雷达等。
多品牌战略可以让吉利汽车的产品进行更多方位的覆盖,旗下车型也从经济型到高端豪华型的不同市场细分领域进行了布局,能够多维度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多品牌战略意味着吉利需要同时管理多个品牌,这增加了品牌管理的复杂度和难度。
比如品牌均衡发展的问题。
数据显示,作为主力品牌,吉利品牌前 9 月累计销量已经超过 115 万辆。
占比高达77%。吉利需要发现并解决其它品牌的长远发展问题,特别是领克、极氪等已经具备走量条件的中高端品牌。
又如品牌之间共荣共生的问题。
品牌定位、市场策略等方面形成差异化,吉利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仍不可完全避免旗下不同品牌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相互掣肘。
例如同为中高端品牌的领克与极氪,在车型定位、技术路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叠,可能导致内部竞争和资源浪费。
除了更好的满足多品牌发展之外,吉利还需要更好地促进吉利科技全球兑现的专项工作。
在9月19日开幕的2024年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上,李书福谈到,从台州起步,吉利积极出海,目前有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海外销量占比近40%。
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个隐性的,属于吉利科技专属的盈利逻辑。
汽车的海外销量占比不到40%,但集团海外营收却高达近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