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销量严重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上汽自主在海外又被加征高额关税。上汽要想在整车业务上重回巅峰,那就必须加入价格战。就以目前卖得比较好的ID.3为例,2021年上市时的最低指导价为15.98万元,今天指导价仅12.98万元,而市场成交价还要远比这个更低。
这些少卖的钱从哪儿来弥补?肯定要优先从零部件上想办法,这一点也可以从贾建旭所说的“去曾毓群(宁德时代董事长)那里做方案”看得出来。
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车企,之所以敢打这么长时间的价格战,无外乎是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账期来减少现金流的周转;第二是依靠更多的供应商加入来杀低中标价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销量成功爆增,便可以摊销各个新老车型的开发成本,新车在多个网络销售还可以继续分摊成本。
那么在上汽目前的销量和畅销车型的数量不够的前提下,没法吸引更多的供应商进来以低价成交,从资历和身份上看也不适合在帐期上做手脚(拖延帐期加强周转),那就只有拿自家兄弟来开刀。站在上汽整车业务的角度,他们认为零部件在发展之初是依靠整车的力量为基础壮大起来的,而且现在也过得很好,兄弟有难时帮自己一把,也是理所应当的。
虽然零部件和整车都属于上汽集团,都是上汽的亲儿子,但真正做到让零部件放弃利润这一点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但这次贾建旭发话,意味着上汽集团对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经非常清醒。
只是通过这次事件,大家也可以从这个背景来侧面了解一下上汽集团业务范围之广、对行业影响力之强,公众可能对于整车体系更有感知——但上汽真正能打的,其实并不止整车。
02
关于剥离不赚钱的业务
“2019年,回到延锋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掉模具厂。”
随着比亚迪的崛起,很多人觉得所有产业都进行自制是以后的发展趋势,其实这也不完全对。
比亚迪旗下零部件产业做得比较好的,是弗迪电池、动力、安全带、线束、空调等业务,这些零部件的性价比非常高,但在天窗、开闭件等其他领域几乎都没有赚钱,甚至座椅都放弃了很多年,直到去年才捡起来重新开发;电器这边的液晶显示屏的报价比外面的德赛西威这些企业都要高。
这其实就说明:至少目前来看,你不可能擅长每一样东西——有些东西你不具备技术优势,有些东西你不具备成本优势(所以你看比亚迪的智能驾驶还是选择了外面的供应商)。这就说明垂直整合和自研一定是一条好道路,但必须选择在自己“既有技术优势,又有成本优势”的赛道。
从贾建旭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上汽也在剥离不赚钱的业务。理论上讲,上汽有那么多内外饰相关的零部件产业,自己开模具厂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但模具厂是一个重资产行业,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占了大头,钢材等原材料又占了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最后就赚了点设计费和加工费。
而且这还只是针对单价金额更大的模具,小模具对于延锋这种固定摊销比较大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利润。在市场如此卷的今天,设计和加工周期越来越短,要从之前的60天加工周期变为现在普通的30天以内。但提升效率的同时,就意味着你要增加人力成本,然而售价还在降低,就只有亏本赚吆喝,还不如将这些业务打包出售给其他成本更低的供应商。
以西南地区最大的模具加工中心成都航天模塑为例,他们的模具业务已经做到西南地区最大,甚至中国很多特殊的模具业务只能找他们来做,因为只有他们才有那么大的加工设备。即便拥有这么明显的优势,航天模塑依然不能阻止他们的模具中心年年亏损,在运营效率上反而还不如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船小好调头。
从这件事当中,我们更多可以看出贾建旭的做事风格,普通读者单从字面上来看,会以为模具厂做了什么了不得的“坏事”,但本质上模具厂确实就是一个很难赚钱的业务,毅然决然关掉和剥离它是正确的选择。
但更多大企业,却并不见得会这么清醒果断,而在这样的行事风格之下,其实也让人对上汽的下一步变革和发展重拾信心。
03
关于“把最好的技术给上汽”
“做到‘整零同’,零部件和整车要一条心,要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解决方案给到上汽。”
延锋、华域、联合电子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做那么大、得到中国几乎每一个汽车品牌的青睐?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核心技术,并且还能源源不断的创新,几乎没有对手。
但也要看到,这么多年来,这些技术并没有全部使用在自家的车型上。有些是因为上汽开发的车型在产品定义上跟其它品牌车型存在很大区别,用不上这些东西;有些则是因为需要很高的开发费用,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一算下来可能还不如用外面的供应商便宜。
所以,我们看到了遥遥领先的华为跟延锋合作得风生水起,理想可以跟延锋一起把汽车打造成行业竞相模仿的“移动的家”,蔚来可以用延锋的东西把自己的风格设计得清新小资,比亚迪可以用延锋的东西降低自己的成本同时,依然保有较高的产品档次;BBA的高档车更不必多说了,一直都是延锋参与市场竞争的重点优势。
但上汽的车型都这么多年了,还在学习通用、大众那一套老东西,并没有快速的转变过来。尽管智己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目前还在成长当中,销量上一直没有出现爆款;飞凡实际上也用了很多好东西,但在产品定义上存在一些偏差,也没有另辟蹊径搞出大声量,导致最后自家的好东西,拳头都打在了棉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