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舒适性而言,它可以说是竭尽所能。车身尺寸方面,212 T01的长宽高分别为 4705mm、1895mm、1936mm,轴距为2860mm,对于一款紧凑型SUV而言,算是典型的“大个”;受限于非承载式车身和燃油车三大件的限制,车内应用空间并没有同级承载式车身的平均值,基本上也就是家用紧凑型SUV的合格线徘徊。基本可以理解为身高183cm的我,头部拥有较高的自由度,但腿部在后排很难找到一个适合长途旅行的姿势。
好在212 T01知道自身劣势,因此,用储物空间来弥补自身不足,后排座椅可按4:6比例放倒,后排靠背角度也可调,空间布局灵活性和载物能力表现不俗;尤其值得给好评的一点是,后排中央扶手够宽大,各种随手的储物格之类的设计和空间,够人性化也够多。
除了空间外,动态的驾乘舒适度212 T01也有着较为优秀的表现。虽然非承载式车身相较于承载式车身有天然物理劣势,但它选择在能提升舒适度的地方尽可能做到最好弥补了不足;其座椅不光是采用了更透气、亲肤的采用超纤打孔面料进行包裹,更是在设计时便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整体坐姿有点类似于传统的中式家具里的“官帽椅”,坐着挺拔,视野也足够远。
不同的是,分层多硬度发泡技术加持的填充物,让212 T01的座椅不是单纯的软,而是有较强的支撑性以及包裹性,尤其是腰部和侧向的做了特别处理,有效避免了这种坐姿下腰部悬空带来的疲劳感,也让驾驶员在越野时身体摆动幅度得到更好的控制,部分车型甚至配备有3挡加热和按摩功能,足可见其对于满足用户需求的诚意。
至于智能化之类的配置,此次我试驾的入门版甚至都配备了定速巡航、50W无线快充之类的配置,倒让人有了几分惊喜感;12.3 英寸全液晶触控屏、10.25 英寸全液晶仪表、USB A+C接口、车联网、智能语音助手、远程车辆控制、行李箱12V电源接口等全系标配,倒也不输同价位城市SUV产品,无论是户外还是城市,体验感都有所保证。
不过略显遗憾的是,语音助手的体验有些一言难尽,车机系统的UI页面也比较复杂,上手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至于动力嘛,无论是城市用车还是越野,都有非常高的优先级,因此2.0T GDI 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8AT 自动变速器的组合也算是当下燃油车的黄金动力组合,185千瓦、410牛·米的数据在同级中也算佼佼者,但是受限于车重和造型,整台车虽然不会令人感觉笨重,但也绝没有多轻快,就是正常家用车的加速水准,不过好在发动机低扭响应还算积极,多数场景下,可能感受不到乐趣,但也不会因为难开而嫌弃。
212诞生的年代,国内用车环境对舒适度没有要求,有车坐不用走路就舒服,因此那个年代的它可以只管做好耐用可靠、适用场景多的部分就可以卖得很好,但如今不行,212 T01的种种表现也表明其清楚的知道这些,也知道选择坚持所面临的短板问题。
因此,它选择直面物理特性带来的必然劣势,想方设法给自身找补,事实证明这种手段是行得通,可能它的表现到不了同级领先水平,但平均水平是有的,至少绝大多数用户不会明显感知到这些缺陷,并以此为由拒绝它。换句话来说,即使不去越野,它在城市用车中的表现或许不出彩,但也绝对不难受。
同级佼佼者,甚至没有“之一”
高刚度梯形车架、前后五连杆非独立悬架、一体冲压焊接结构前后桥、电控机械分时四驱(最大可2.5倍放大扭矩)、全维度 6 轴陀螺仪越野信息显示系统,包括指南针、海拔、大气压、温度、俯仰角、侧倾角等;
可选装前后机械限滑电控差速锁、高强度电动绞盘、多段阻尼可调的氮气减振器等多项越野加强配置;
接近角 40°,离去角 36°,空载纵向通过角 23.6°、空载最小离地间隙 235mm、轮距 1598mm、轴距 2860mm、最大涉水深度 850mm、最大爬坡度 100%;
前悬架 114mm 的上行程和 89mm的下行程,后悬架 131mm 的上行程和 91mm 的下行程。
关于越野,以上数据的含金量想必不用跟各位刻意强调了,虽然拿出两项都是同级别中降维打击的存在,相比起目前该价位段流行的轻越野SUV,基本可以用那句,别拿轻度越野SUV的爱好挑战212 T01的“饭碗”。
对212 T01而言,越野是它的灵魂,也是它无可比拟的差异化优势,从出生至今,它无所不能的越野性能让人津津乐道,如今在科技、更先进生产工艺的加持下,一切都变得更为简单,不需要研究用挡把一一设定,按键+旋钮简单调整,一般人便可以通过它感受到越野的乐趣;专业级的交叉轴、炮弹坑、石头山等等,经过简单的升级改装(换轮胎之类的操作),它也能完全能够胜任,尤其是它的售价仅需十几万元,体验上相较于福特烈马、Jeep牧马人也差不了多少;关键是无论是入圈门槛,还是沉没成本,它都比其它产品划算得多。
事实上,我在驾驶它在云南进行简单的非铺装路面进行越野试驾时,作为“越野小白的我基本上只用高速四驱模式便完成了挑战,全程几乎无停顿,作为驾驶员的我全程就只是做了两件事,一是稳住加速踏板,另一件便是稳住方向盘,其它的基本可以完全交给它。
与之前参加过的新能源越野车试驾不同的是,它们更多信奉“大力出奇迹”,很多时候还来不及品味便过去了。说实话,或许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二者的越野极限或许不会有明显差距,但对于新手而言,纯机械、燃油车的体验确实会明显好得多,危险性也相对较小,它能清晰感知到扭矩在一点点增加,感受到车辆一步步脱困、通过,其中的参与感和配合感就是越野的乐趣所在。而新能源车型的扭矩爆发很多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其中通过的临界点很难把控,也就意味着用力过猛时,打滑一旦让车身一旦出现大幅异常摆动,很难在瞬间完成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