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DM混动技术,给比亚迪带来了能和日系车比拼的油耗水平,驾驶感受还能更电动汽车;而“荣耀版”车型的出现,则是将插混车型的售价进一步降低至同级燃油车水平,从而扩大销量。
比亚迪到底用了什么魔法?
不是弯道超车,是赛道变了
“绕开了发动机、变速箱这两大难题,造车门槛降低,国产车迎来起飞”
不少人会用这种观点,描述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
但这种观点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既然电动车毫无技术且很好造,那么传统车企怎么“转身”了这么多年,还没转过来?
从比亚迪的几十年发展史来看,也说明了造新能源车,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就拿混动技术来说,早在2003年,比亚迪就开始了插电式混动系统的研发。2008年推出第一代DM混动系统,并搭载至F3DM车型上。到2024年,这套混动技术已经发展至第五代,也正是前四代系统打下的基础,才能令第五代DM混动油耗更低、体验更好。
在新能源车的核心之一——电池技术上,比亚迪最早就是生产充电电池起家,一位知名汽车媒体人在2007年发表的比亚迪F3-R评测文章中,第一段就提到这样一句话:
“比亚迪——世界知名电池供应厂商,中国在售的80%手机电池都来自于比亚迪厂商,在电池行业做到了国内第一(世界第二)之后,这个发展速度让人惊讶的电池厂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惊讶的举动:进入汽车业。”
这也能看出,比亚迪直到2007年——也就是收购秦川汽车4年后,在人们的认知中仍是一家电池公司。
拥有电池技术与生产能力,也就意味着比亚迪不仅能在技术上更进一步,在成本上也更具优势。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在2023年全年净利润达到441亿元,如果车企能自己生产电池,成本优势可想而知。
比亚迪也正是依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加上规模效应带来的影响,才能一步步降低成本,从而掌握价格优势。
与比亚迪一样,中国汽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崛起。但中国汽车其实并未实现真正的超车,而是换了赛道——从燃油逐步走向新能源。
就如同当年汽车代替马车,谁又会说汽车“弯道超车”了马车呢?
写在最后
比亚迪30年的故事,有点像一场大型“爽剧”。
看过网络爽剧的人通常都知道,这类短剧的核心套路,就是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会让故事迎来反转,所有解气的情节,绝对要留到最后的最后。一方面,这是为了让观众更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观众看到最后。
比亚迪也是在这几年,才迎来了“反转”。但从过程来看,就能发现这场反转真的来之不易。
2003年,当比亚迪刚刚入局汽车行业时,从投资人到比亚迪内部,不少人对于毫无造车经验的比亚迪突然入局造车都持反对意见,但王传福坚持要造车。
2018年至2020年期间,插混车型增速连续下降,当时的插混车型较燃油车而言优势不明显,且价格较高,不少选择新能源的用户更倾向于纯电。但比亚迪依旧坚持纯电插混两条腿走路,并持续对混动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