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也就注定了小米汽车不用像“蔚小理”那样,经历那些备受争议、苦苦挣扎探索前路的煎熬时光。在雷军的光环之下,在小米汽车既有业务形成的智能生态和充沛现金流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新能源产业链的日益成熟和终端市场需求的爆发,小米,又站上了新高峰。
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的第一时间,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其个人微博上发文称:“小米交出了史上最强业绩。”
但在财报发布的同时,小米“卖一辆车亏3万”的话题也冲上热搜。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小米汽车今年8月首份财报发出时,“小米卖一辆车亏6万多”之前也同样上过热搜。仅仅一个季度过去,从亏6万到亏3万,按照这个速度。小米汽车想要实现盈利并不遥远。
数据显示,小米第三季度总收入突破9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08.9亿元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为63亿元,同比增长4.4%。
得益于小米SU7的市场表现,小米集团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在2024年第三季度总收入高达97亿元,比上个季度的64亿元高出不少。其中,智能电动汽车销售收入95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2亿元。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15亿元,相较于二季度18亿元亏损进一步收窄。
第三季度,小米SU7系列交付新车达3.97万辆。经推算,小米汽车单车亏损约3.77万元,亏损较二季度的6万元也同步有所收窄。
基于规模效应,小米SU7的毛利率环比提升1.7个点至17.1%,上一季度是15.4%。
造车也给小米汽车带来更加充沛的现金流。
2020年年底,在小米决定造车的那个时候,小米集团的账上躺着1080亿元,四年后,小米的账上又多了400多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集团现金储备达1516亿元。
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表示,随着小米汽车规模的增长和成本的优化,以及随着工厂的满产、小米SU7 Ultra的开售,毛利会有更多改善,明年汽车业务可能是小米所有业务里增速最快的。
四年前,小米汽车官宣造车后,围绕在它身上的一个最多的争论是小米造车是不是已经晚了。
2023年11月,央视财经甚至出了一期节目,专门探讨“小米汽车入局,到底晚不晚”这一话题。
当时,财经评论员万喆给出了一个结论。他说,观察小米造车,一个不能忽视的大背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和产业的整体积累,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供应链和配套能力,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小米汽车既能看到更多元的需求,又可以站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肩膀上,集成出更强大的制造能力,此时入局,并不算晚。
一语成箴。
外界对小米汽车的质疑也有其原由。当时,国内新能源汽车“生死簿”上已经躺着数十家车企。彼时,造车到底有多难已无需再多言,前有铩羽而归的王健林和董明珠,后有折戟沉沙的贾跃亭和许家印。可雷军活生生在一片红海市场杀出了重围。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董事会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2024年3月28 日,小米SU7正式发布,一夜之间成为现象级的爆品。
2024年11月13日,小米汽车第十万台小米SU7正式下线。11月18日,雷军在微博上表示,“小米SU7 交付已超过10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小米汽车将冲刺新目标:全年交付13万台!”
上个月,小米发布了“全国都能开”的城市导航。雷军说:“没有高精地图,只要车端导航能到,城市NOA(NavigateonAutopilot,即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就能到,有路就能开,无区域范围限制。”他透露,下个月将正式发布端到端的大模型全场景智能驾驶,让车辆的行驶轨迹更拟人,更加平滑、自然、利索,可以做到从车位到车位,全程无断点。
小米汽车似乎没有经历过去“蔚小理”苦苦探索从0到1的阶段,直接是从1到10。无论雷军在镜头前如何诉说他造车的艰难,相较前者,小米汽车的成功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但另一方面是,当市场经历了前期培育后,当下的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更高已成为事实。雷军赌对了趋势。今年7月,新能源渗透率首次实现月度突破50%。此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这是一个分水岭,这意味着,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