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驾,目前多数人持有悲观态度。吓人、不安全;不聪明、通行效率低;机器怎么可能取代人……作为一个汽车行业从业者,我理解这一部分朋友的想法,但不完全认同。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智驾是什么?智驾一定不等于自动驾驶!这点至关重要。智驾泛指车辆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不论是目前大家熟知的L2、L2.5、还是所谓的L3……他们至少在现阶段都是辅助功能。
当然一定会有杠精站出来说:“现在不是很多车企都实现了自动驾驶,现在还有自动驾驶的快递车在路上跑。”是,理论上目前带有高阶智驾硬件的车也许具备自动驾驶的能力,但基于道路设施、数据模型、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等等因素,现阶段大家是买不到真正意义上自动驾驶的车辆的。即便大家在路上能看到,也是在规定区域内的测试车辆。
智驾对于每个车企来说都是个“烫手山芋”,想做、要做、难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强大的研发团队,更需要庞大的路试数据。所以现在有很多车企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合作。快速的让自己进入到智驾的第一梯队,这是一种很聪明的选择。当然也有“头铁”的车企,就打算自己做,比如理想汽车。前些日子刚试完它的OTA6.5版本,有些感触。若要说评价,只能说理想汽车智驾的逻辑能力越来越像人。
拟人化是最终的感受,究其过程得先研读书籍。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以心理学家身份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就是他的作品。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对大脑思考速度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如何改变传统的思考方式。另外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他把这两套系统命名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无意识且快速,不怎么费脑力,促使我们做出非理性决策。系统二是慢思考,需要费脑力,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帮助我们做出理性决策。
或许又有人会认为这篇文章在扯淡,车媒花了大篇幅却不讲车。嗯……确实,这不是一篇不思考就可以看懂的文章。关于理想汽车升级OTA6.5,我们就讲三点。第一,升级了哪些东西?第二,现在它可以做到什么?第三,实际体验如何?
升级OTA6.5后的核心关键点——行业首创的(端到端+VLM)技术架构,行业首个车位到车位的智驾产品全量推送。具备全方位主动安全防护能力和行业首发的全自动主动紧急转向AES。短短两句话,看似有点深奥,实则一点儿也不简单。
大家最熟知的应该就是端到端(E2E),可以理解为我们前面讲到的系统一,它很快,依赖直觉与本能。实际上端到端模型,它是一个One Model的结构,是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输入是传感器,输出是行驶轨迹,全部由一个模型来实现,中间没有任何规则。端到端大幅度提升了安全、舒适和效率,具备更拟人化的驾驶方式。
而VLM(全称Visual Language Model)就是系统二,可以有意识的分析思考。VLM模型是视觉语言模型,理想汽车第一个将视觉语言模型成功部署在车端芯片,使其具备了应对未知场景的逻辑思考能力。它能像人类一样深刻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交通环境和中文语义;并且辅助端到端,解决安全、导航、法规和舒适等方面的自动驾驶业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