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星纪元的定位与智界、风云系列之间形成了明显的错位。星纪元的增程技术,面对智界的鸿蒙生态和华为智能技术,显得有些“低端”;而在其下方的风云T9、风云T10系列,凭借多挡插混技术,反而在技术层面和性价比层面更具吸引力。
相比而言,仅凭增程技术未必能在与智界和风云的竞争中占得优势,尤其是在消费者眼中,增程技术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溢价能力。如果就买增程的话,等着智界就好了;如果买新能源中大型SUV的话,风云的多挡插混一样不差。
简单来说,星纪元有的,智界都有,但智界有的,星纪元没有。
没有理想的命,得了理想的病
根据第三方销量数据,11月星途单月销量11311辆,其中星纪元ET与星纪元ES分别占22.5%和1.8%的份额,这意味着星途品牌绝大多数销量由定价在15万级别的凌云、瑶光占据。
值得关注的是,星纪元ET是星途品牌中首个应用增程技术的车型,但是在以往的技术架构中,多挡DHT混动、高性能燃油、纯电是星途的核心技术路线。了解奇瑞的都明白,奇瑞在传统燃油车和插混多档变速箱技术上更具优势,完全有能力发展插混甚至功率分流式架构,但是星纪元ET却选择了一条看似更容易的增程路线,这也引发了一种猜测——“面对智界增程的同平台降本”。
不可否认,“增程式热潮”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品牌。理想汽车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能够深刻洞察并引导消费者的需求。理想不仅仅卖的是车,更是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细致的消费引导,建立了消费者对于“理想”这一品牌的独特认知。例如,理想汽车的奶爸车标签精准击中了家庭用户的痛点,赋予了亲子出行和舒适驾乘这两个鲜明的品牌特征。尤其在早期产品理想ONE、现款理想L9车型中,车内空间的设计、座椅的舒适性、空气净化系统、车载冰箱、彩电大沙发等细节,构成了理想汽车的强大吸引力。
并且通过价格的区分,将40万元级别的车型做成了豪华产品,通过理想L9、MEGA等车型,满足了消费者对豪华、高端出行的需求;将25万元级别做成了性价比产品,通过L6、L7定义了20万元的体验。在传播上,理想汽车也强化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认知。比如外翻式前安全气囊和车内细节的安全带卡扣,虽然看似微小,但却极大提升了消费者对于车主体验和安全保障的信任。
星纪元ET企图以自己的“高端”定位去挑战理想的“性价比”。星纪元ET定价在25万元左右本应是为了迎合高端市场的消费者,但它的产品定位与理想L7、理想L6,乃至智界等主打高端品牌的性价比车型相撞。
此外,理想的500家直营门店,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的城市,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的商圈地段,理想将门店选址聚焦于高端商圈和豪华品牌经销商集中区域,这种精准的选址策略,使得理想汽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品牌曝光度,吸引更多目标消费者。
尽管星途有着超过200家门店,但其中很多门店是通过加盟方式设立的,与理想相比显得尤为薄弱。更重要的是,星途的门店选址大多依赖于与奇瑞、捷途等品牌的经销商共享4S店,而这些4S店大多位于相对低端的区域或与中低端品牌相关联。这种选址策略,直接导致了星途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定位模糊,难以与理想等豪华品牌形成有效竞争。
用不好赛马机制也会陷入困局
回想广州车展期间,尹同跃亲自叮嘱高新华,在智能化道路上,要紧跟、要超越,直追何小鹏的背影。这一番话,不仅是对“大卓智能”未来发展的鞭策,也折射出奇瑞在智能化赛道上急于追赶的心情。
从去年到现在,奇瑞大举招募特斯拉前高级工程师谷俊丽和沃尔沃汽车亚太区研发中心高级总监谢保军等人,意图通过“赛马机制”在智能化领域分出胜负,跑出属于自己的智能赛道,这些人才的加入无疑为奇瑞的智能化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但是问题在于,人才背后代表的不是单纯的个人能力,而是集体的创新和管理模式。
正如管理学中所说,单一的“特效药”往往无法治愈企业的系统性问题,人才的引进能带来外部动力,但奇瑞依然需要在内部组织、创新文化、资本投入等多方面进行长时间的积淀。引进特斯拉和沃尔沃的高管,表面上看是给奇瑞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技术框架,然而,汽车智能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深度匹配。奇瑞是否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组织架构及战略决策体系来配合这些人才的引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可能也因此造成了,星纪元ET智驾供应商过于“冗杂”的情况,无法在猎鹰智驾上找到明确的标签。对于奇瑞来说,单靠技术路径的竞争和人才的引进远远不够。若只是不同团队、不同方案之间的“赛马”,最终也可能陷入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的困境。
奇瑞此前以“性价比”和“传统制造”著称,尽管在自主品牌中不乏技术突破和市场成功,但要将星纪元ET卖出去,真的需要理由,哪怕一个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