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Model Y> Model Y销量> 摘要详情

Model Y我们之前有个“暴论”:单月销量不足2万的(非豪华)

Model Y我们之前有个“暴论”:单月销量不足2万的(非豪华)

摘要来自:《请回答2025,8个朋友的41条预言》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请回答2025,8个朋友的41条预言》的片段:

2、我有一块业务在中东,曾给不少中国车企介绍过当地资源。在当中观察,发现大部份车企出海都是目标不明确、行动不坚定,所以没啥成效。2025年,在国内销量不太行的车企,如果也不坚定发力海外尽早打出名堂,那暴雷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还快。


@宫涛

《车主必读》创始人


在当前大的竞争格局下,明年的市场情况一定不会好,一定还是艰难的激烈竞争格局。

1、在新能源方面比较缺乏整体实力的公司,将是最受煎熬的。因为它在市场上的短期竞争力和长期竞争力都不行,各方对它都没有信心和耐心。

2、在过去2~3年里已经在新能源做下了布局,且能力进步稳定的公司,在后面的 2-3 年可以收获战斗力,具备在竞争中“上牌桌”的资格。

3、从宏观经济来看,2025 年不会有提升。(不计因为政治形势产生的出海和不要利润的销量。)

4、每个企业需要做的就是两方面,战略上该干什么,战术上该干什么。 战略上要看到战略市场在哪里,那个市场要不要去,怎么去,本企业的优势能力是什么,组织能力是什么,保持和发扬本企业自己的优势。战术上巩固营销 4P,可以说每个企业在营销 4P 上还有大量的基建工作没有做好做到。


5、一些新的组织/品牌(包括“新势力”和孵化品牌)生不逢时,投资者没有额外的耐心(例见百度吉利)“要账”会逼死多家公司,2025 关闭五家以上(汽车公司或品牌),十家也有可能。


@老任

《童济仁汽车评论》创始人


2025年有几个我这边的判断:

1、对于国内汽车制造商而言,现金流、成本控制、销售效率,这三点将显著影响到2025年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缺乏有效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的车企,将很难从其它地方获得资金补充。可能会有更多融资起家的造车新势力,在2025年遭遇现金流困难甚至出现倒闭。

2、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类造车新势力进入扩张期,会影响到这些企业和所带动产业链的估值变化,也会进一步压缩同价位、同类产品车企的生存和利润空间。

3、经销渠道进一步加速改变原有生态,并不断进化出新的高效销售和服务模式,在整个消费市场预期和氛围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渠道和销售能力,销售效率将会改变一些汽车品牌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表现。经销商也会改变所代理品牌的布局,迎合市场环境的变化。

4、全产业链的产能过剩将在2025年变得更为突出,如何处理淘汰和消化过剩产能,尽量减少损失,也会影响到一些大车企在2025年的现金流和财务竞争力。

5、2025年整体市场消费力依旧不足,可能会出现销量企稳,但平均车价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的趋势。如何抓住“经济实用耐用”类汽车产品的消费心理和诉求,会在2025年甚至2026年影响到一些汽车制造商的份额和市场表现。


@蟹老板

《电动星球》创始人


关于2025年的展望,我的想法有几个,简单列一列。

1、智能与电动的变化

虽然今年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了50%,整个增速远超大家的预期。但这中间,插混或者增程却成为了主要的推动力量。但同时,与很多人的直觉不同的是,在 20 万以上价位,纯电其实卖得比混动好。反而是在25 万以上价位,混动、增程是好过纯电的。

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2025年新能源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动车型。但与此同时,就在今年下半年,增程车电池衰减严重的新闻开始不断出现。

因而,就电池而言,2025 年有可能会是混动最后的一个增长期,甚至从下半年开始,风向会发生变化。宁德时代刚刚发布会的巧克力换电战略,则一定程度上会加速整个行业向纯电的减速转向,电池衰减的问题从明年下半年开始会逐渐成为用户高度关切的话题。



而智能在经过一年的喧嚣后,在 2025 年依然会在城区智驾上展开激烈的角逐。这中间最关键的,是渗透率,智驾的用户使用渗透率会在下半年成为一个市场角逐的关键点。


2、内卷与出海

比亚迪的狂飙,加速了行业的内卷,尤其是价格。但这样的内卷,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代价是巨大的。这种代价,从长原来看,正在破坏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竞争力。

而随着中国汽车在整体能力、产品力、数据化能力的提升,出海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因而,明年相见会是一个出海的大年。

无论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行业,以及企业微观层面,如果出海,以及如何避免内卷,成为了关键的。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汽车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东南亚、中东、欧洲,都会有日航车企展开全面竞争。

这是全新的时代。

3、新造车头部效应逐步形成

在新造车十年后,头部效应将会逐步形成。蔚小理包括零跑三家的年销量都将跑上40万以上的高位;小米的第二台车能否助力小米汽车跑过三十万台大关,也是关键看点。至于华为,四界的格局会否有新的变化,则决定了鸿蒙智行能否成为关键渠道。

新造车窗口期逐步关闭,智己、岚图、阿维塔、腾势或许会是受益者。


@杨克铨

《路由社》创始人


关于2025年的车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仍在进程中的变化特别值得关注:

1、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地缘政治的复杂影响,车市表现依旧不会太好。尤其楼市、股市双双疲软,决定了不会释放大量的增换购需求,能保持低速正增长就算不错。车市基本盘和增长空间的有限,将是其他一切走势的前提。

2、继特斯拉之后,近两年来在新能源车市场扮演鲶鱼和价格屠夫的比亚迪,大概率仍将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并进一步挤压在新能源赛道上研发布局不足、更新速度乏力、产品性价比不高车企的市场空间。



3、当然,一枝独秀的比亚迪在高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系统性的高风险,对供应链的降本要求和成本控制能做到何种程度,某种意义上也决定着车市价格战最终将会在何时划上休止符。

4、如果说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们“联手”国产品牌花了十年时间在电动化、智能化标签上重塑了汽车新价值标签,打趴下了一堆合资品牌王牌企业,那么,华为、小米正在用更短的时间推进汽车的消费电子产品化,BBA甚至那些更高价位豪华品牌阵营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冲击,如何捍卫“豪华”标签将和保持品牌溢价一样困难。

5、从2024年初高合颇为体面的停工停产到年末极越的就地解散和休克式结业,市场淘汰赛会不断加速,也会不断刷新大众认知。政策大力扶持之下,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十年之后,也将在2025年面对淘汰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迎来包括产品售后维保、消费者权益保护、废旧电池回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难题亟待破解。

概而言之,在这个凡事都被按下加速键的时代,变化、挑战、不确定性都在加速扑面而来,坏的一面是,谁都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好的一面是,转机和希望也会更快到来。因此,当下要做的选择和工作就是如何能顺利活到那一天。


@赵小查

《驾仕派》联合创始人


1、哪吒极越只是开始。假如不看单一品牌,他们背后均涉及了投资人不愿意加大投入、宁愿舍弃沉没成本的核心原因——这也就意味着,面对2025的汽车市场,他们对不确定性是保持相对谨慎甚至悲观的态度的。我认为这种态度会影响中国汽车市场下一步的各种决策。照着这个方向推演,我觉得会帮助我们做出更多相对正确的判断。

2、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并不是说所有判断和行动都要基于悲观的推演。哪吒和极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规模不够,在寒冬中很难有效御寒。规模足够的头部厂商,在谨慎乐观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更为主动的市场动作。这也就是说,在2025年的汽车市场中,分化不可避免、分化还会加剧。



3、在12月12日的蔚来面对面上,李斌也明确说跑在前面的会加速,这样落后的就会更为明显。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2025年,先不说利润,不能持续上规模的厂家会分分钟面临高合、哪吒、极越的状态。销量意味着现金流,没有销量而指望回头让股东投资,会变得比任何一年都要困难。

4、那么这个规模的标准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之前有个“暴论”:单月销量不足2万的(非豪华)主流品牌都有风险,这个销量也包括海外销量,所以也要考虑那些中国代工出口海外的合资品牌,过得不一定像大家想象那么差。

5、合资品牌不会那么轻易退出中国,因为放弃容易,舍弃的份额,在全球是找补不回来的。摆在眼前的题目其实就是打造一两个爆款“大单品”,目前的样本是上汽通用。一两个爆款就能达标月销2万的生存线,先谈份额去生存,再说挣钱去发展。

6、流量实效,内容归位。大量低质内容创作者会进一步被淘汰,复制粘贴的创作者早就应该没有生存空间了。下一步被淘汰的是看起来流量很好,但这些流量是无法影响品牌目标消费者心智的下水道流量。只有真正专业、有持续创作能力、有创作热情的媒体才能在下一轮淘汰赛中胜出。

7、汽车媒体会向两个方向集中:一种是具备规模、集结每个环节专业人员的、具备行业影响力的媒体;一种是以个人IP为主,低成本运营的KOL类媒体。那些既无IP效应,团队作战能力又不强的媒体会因为运营不善、失去商业价值而难以维持,面临出局。

8、视频、声音,不同的介质都会找到相应的生存空间。专业、精细、高效、有效,是我今年总结出来的媒体四个黄金法则。


@周展

《速度计》主理人


1、新创品牌继续死,今年底极越的突发性休克并不突然,大集团都在收缩,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所以无论是大集团孵化的新品牌,还是创业先锋的小牌新势力,明年可能都会死,甚至不会有被收购的命运,因为他们的品牌本身都没啥价值,而新能源造车的故事,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范围,都已经讲完了,爱听的听,听不懂的也不会听了。

2、华为成为第一阵营领军,和小米搭伙正式搭伙对抗比亚迪、吉利,2025年的马太效应会非常明显,经历过前两年的优胜劣汰,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加谨慎,在财力和资本上占优的大集团旗下品牌车型会成为首选。而在销量上,这几家头部的应该可以覆盖高中低端三个市场的主要份额。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