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升任广汽集团总经理后,冯兴亚又主导了广汽自主板块的崛起。他主持制定的《广汽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广汽集团“1513”的总体发展战略谋划。随后落地了包括广汽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广汽自主电池和电驱等在内的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
2017年,冯兴亚提出自主品牌三年振兴计划,随后埃安品牌被剥离为独立公司,与广汽传祺并列构成广汽两大自主品牌。之后,又相继发布“NEXT计划”、“万亿广汽纲要”,启动“4*2+1工程”,推动自主板块的体系优化和创新。2023年,广汽埃安销量达到48万辆,广汽自主品牌当年销量达到89万辆,成为了广汽自主板块的“双子星”。
无论从功绩薄还是个人能力与资历上看,冯兴亚无疑都是曾庆洪最佳的“接班人”。
广汽输不起的三场战役
但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已非当年,广汽集团所面临的困难是多重的,这意味着冯兴亚所面对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利润奶牛”合资板块是短期的生死战。曾庆洪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企业,没有饭吃,谈什么都没用。”企业一旦严重“失血”不止,改革只能成为空谈。2024年,被视为是广汽“利润奶牛”的合资板块销量下滑明显,合资品牌净利润贡献率从70%降至不足40%,致使集团层面出现年度亏损。这是广汽眼皮底下的危机。
自主板块的瓶颈突破是中期转型战。目前广汽集团自主板块的三大品牌:传祺、埃安、昊铂,传祺的销量仍然依赖于MPV市场和传统燃油车型,在增程、插混等技术路线上,传祺起了个大早,却没能占据先机。埃安2024年销量下滑21.9%,对网约车市场过度依赖的症结还未得到根治。昊铂迷失在高端化的道路上,年销量仅1.97万辆,高端化、智能化的标签仍然模糊。自主板块想要扛起大旗,弥补合资板块失却的销量和利润,需要突破各自的瓶颈。
生态链上的短板或成为长期生态战。多年来,广汽在生态链的构建上有着大量的投入,并且也有着诸多成果。历年来广汽集团在科技日上发布了如无图纯视觉智驾系统、高安全大容量全固态动力电池、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超级快充电池、海绵硅负极片电池、夸克电驱、氢燃料汽车等一系列领先技术。但到目前为止,这其中有部分技术成果无论从落地应用还是传播上,还没有助力广汽树立起技术标签。
冯兴亚的三重奏:合资重生、自主造血与生态重构
这三场战役对于广汽集团和冯兴亚个人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战役。要打破僵局,冯兴亚手里的牌还有很多。
广汽的“番禺行动”计划到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智能化投入占比提升至30%,并构建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布局。本质上来说是三个策略:合资重生、自主造血与生态重构。
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的“合资2.0”战略已经开始落地。广汽丰田的“聚变2030”计划提出年产销重回百万辆的目标,广汽本田的“1113”战略则聚焦新电动品牌“烨P”和纯电平台。抛开宏大目标不提,微观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依托华为、腾讯、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为合资产品在智能化与电动上赋能。这其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手,仍然是外方技术输入与本土化创新之间的博弈与平衡,以及合资企业组织效率的优化和提升。
自主板块方面,年前的总部搬迁和组织架构改革,已经从营销层面重新梳理了传祺、埃安、昊铂三大品牌,并且初见成效。埃安“三条龙”的热销,让人看到了埃安重回升势的趋势。据了解,广汽在2025年将会推出7款新车,覆盖插混、增程、纯电全赛道,对标比亚迪DM-i、理想L系列等车型。不过,面对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广汽仍然需要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广汽与华为合作的GH项目或会成为一个“变数”。如果广汽能够放下身段,复制华为四界的“爆款公式”,将有可能让自主板块的这场战役时长缩短。
与此同时,广汽已经宣布投入500亿元研发L4级自动驾驶、端云一体大模型,2027年目标进入全球智驾第一阵营;布局锂矿开采、电池回收,探索氢燃料技术,构建“车-桩-储”一体化网络;去年年底广汽还对外展示飞行汽车的研发成果。这些都将有助于广汽从单一造车向“出行服务+能源生态”的延伸和转型。这其中的核心,也仍然是如何快速有效的将生态链的成果有效应用在产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