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自主品牌的挑战下,合资品牌销量逐年下滑。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合资车企另辟蹊径将目光转向出口。
虽然早期采取这一策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资车企及其背后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对立足于中国发展国际业务越发重视。
眼下,中国已经被不少跨国汽车制造商当做是全球出口中心,“中国产、世界卖”成为未来趋势。
产能放空如何解?
在燃油车时代,合资车企们不断建厂扩大产能。
如今,上汽通用在国内已经拥有浦东金桥、烟台东岳、沈阳北盛和武汉四大生产基地,合计年产能约260万辆;大众在华工厂共有39家,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合计年产能达542万辆;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旗下共计6家整车工厂,合计产能可达到242万辆;本田、日产在华产能也高达160万辆。
对于处在黄金时期的合资车企来说,消化这些产能还算得心应手,但随着2008年第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面世,国内市场开始转向新能源赛道,这给合资车企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电动车时代,自主品牌得以避开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零部件的制肘,与合资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这一次,在电动化、智能化全面领先的自主品牌迅速崛起。2016年,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突破40%,原本在中国市场“躺着赚钱”的合资品牌则节节败退。
2017年,上汽通用共卖出200万辆汽车,到了2023年,该数据已经下滑到100万辆,2024年更是低至43.5万辆。合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也从2020年的51.1%下滑到2023年的34.5%。
销量锐减使得各大车企的产能利用率直线下降。瑞银方面分析称,2020-2024年,跨国车企在华产能利用率从73%降至56%。
具体来看,2024年,上汽通用公司销量只有43.5万辆,产能利用率仅17%;丰田旗下的两个合资公司总销量为153.71万辆新车,产能利用率约64%;大众两家合资公司销量近290万辆,产能利用率约54%;本田旗下两家合资公司的销量约89.88万辆,产能利用率约56%;北京现代的销量约15.4万辆,产能利用率仅34%;东风日产销量约63.12万辆,产能利用率仅39%。
为了减轻负担,各大合资车企纷纷减产。
去年,日产汽车关闭了与东风汽车合资的常州乘用车工厂;东风本田停掉了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北京现代先后出售北京第一工厂、低价甩卖重庆工厂、停产沧州工厂,神龙汽车也卖掉了武汉和襄阳的工厂。
不过相比直接关厂停产,合资车企更倾向于通过出口的方式盘活国内产能、改善企业效益。
去海外打造事业第二春
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大关,也就是在这一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与合资企业上汽大众、一汽-大众达成协议,拓展出口业务。
这之后,起亚、神龙、本田、雪铁龙、丰田等品牌纷纷跟进,合资车企由此掀开出海新篇章。出口汽车类型也随着企业的加速转型,从过去单一的燃油车过渡到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并举的阶段。
2023年,东风本田将混动车型CR-V和纯电车型e:NS1出口至英国、爱尔兰欧洲多个国家。江铃福特、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也宣布加入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军中。
凭借多年的口碑沉淀,合资车企很快打开了海外市场。
2024年上半年,神龙汽车海外出口同比增长32%,已实现11个区域市场的突破;2024年全年,北京现代出口业务则实现同比400%的增长,累计出口量突破5万辆大关;悦达起亚更是靠出口迎来事业第二春。
数据显示,悦达起亚2024年前10月的月均销量均破万,总体销量共计13.6368万,比国内多出近一倍。在海外业务的拉动下,悦达起亚全年累计销售超24.8万辆,同比增长28.1%,销量增幅位居车企前三,稳居国内合资车企第一。
沃尔沃、别克、林肯也与起亚、现代一同跻身2024年汽车品牌出口量TOP20,有了与自主品牌一较高下的实力。
尝到甜头的合资车企对海外业务的热情度飙升,纷纷提高出口目标。
按照规划,2024年,悦达起亚将大幅提升起亚盐城海外出口基地销量,全面向年产销30万台发起总攻;同年,日产计划每年从中国合资企业出口10万辆汽车;北京现代也在当年表示要在未来三至五年将出口量做到2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