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来看,纯视觉方案一直被特斯拉所推崇,除了贴近人眼逻辑这一技术优势外,其最大的效益体现在成本控制方面,即对算力以及硬件的要求更低,如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通过算法优化,就减少了对激光雷达的依赖,单车硬件成本节省约800美元。
而该方案正是达成“全民智驾”的关键,比亚迪在天神之眼C中就采用了三目视觉方案,但这并不是由主摄、长焦和广角这三个摄像头组成的传统发囊,而是在双目立体视觉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长焦镜头,借助算法生成稠密点云和占据网格,从而实现类似于激光雷达的感知能力,而该方案将主要搭载于比亚迪品牌旗下车型,上文提到的秦PLUS之所以能以不到10万元的价格实现智驾能力,就是得益于此。
而面向仰望、腾势或者比亚迪旗下的高端产品如唐EV等,比亚迪“天神之眼”则有采用激光雷达的A、B系统,从C到A,可以视作向高阶智驾的不断升级。
当然,智驾系统降价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硬件价格的下降。
首先最近几年,传感器成本迎来了大幅下降。行业早期激光雷达价格高达数万美元,如今国产固态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数百美元级别。例如,速腾聚创的M1激光雷达价格从数万元降至千元级。
其次,芯片在算力提升的同时,价格亦迎来了下降,如Mobileye EyeQ4芯片成本约数百美元,而地平线征程3芯片在算力翻倍的情况下价格更低,英伟达Orin芯片量产后单价降至约400美元。
此外,在摄像头方面,有数据显示自动驾驶级摄像头的量产价格从2018年的30美元降至2023年的15美元以下。
有行业人士预测,2025年L2级系统成本将降至500美元以内,L4级自动驾驶套件成本有望突破1万美元门槛。随着4D毫米波雷达(成本约100美元)、补盲激光雷达(成本约200美元)等新技术的普及,智能驾驶的性价比将持续提升。
硬件齐齐降价的核心原因,不仅是得益于规模化的加持,而且在供应链的上下游迎来了国产供应商的加入,中国企业正逐渐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并掌握硬件的定价权。
据浙商证券研报,2024年L2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已达55.7%,博世等供应商在ADAS与智能座舱系统的出货量都在逐年上升,规模化生产已使毫米波雷达成本降至50美元以下。在市场规模不断膨胀的背景下,中国业已形成完整智能驾驶产业链,华为、大疆等提供激光雷达,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产芯片厂商市占率超30%。
在行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比亚迪更在规模化与成本控制上占尽了优势,如其去年全年销量接近430万辆,同时垂直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芯片、雷达等硬件上启动了自研,能够将上下游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使智驾的成本迎来进一步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