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本土品牌,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将混动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级,吉利通过极氪、银河等子品牌抢占高端市场。而本田的电动化节奏,却比行业快车足足慢了三拍。其固态电池技术虽被寄予厚望,但量产计划拖至2030年,而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已装车上市。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赶不上市场淘汰的节奏,战略滞后便成为致命伤。
思域
如何加强品控?从“品质标杆”到“召回大户”
销量的崩塌,伴随着用户口碑的瓦解。2025年初,东风本田更因转向机缺陷召回超85万辆车型,涉及HR-V、思域、CR-V等主力产品,直接动摇了消费者对“本田品质”的信仰。曾经的“技术本田”光环,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主导的新时代,如何继续维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品牌形象需要更新,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年轻消费者追求科技感与个性化时,本田保守的设计风格与燃油车标签,已难以吸引主力购车群体。即便拥有800万用户基盘,若无法以智能化与电动化重塑品牌认知,恐怕对于品牌的长远发展来说,依然值得忧虑。
本田
断腕求生:裁员关厂能否解根本之疾 ?
消息显示,为应对危机,东风本田已启动优化计划,计划削减2000余人,并关停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工厂。这一举措虽能缓解产能利用率不足30%的困境,却也显示了东风本田在电动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压力。
尽管其武汉新能源工厂号称“全球首个纯电智能基地”,规划年产能12万辆,但首款车型烨S7上市首月销量不足300辆,暴露出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深层矛盾。若无法在成本控制、智能化体验上对标本土品牌,产能升级反而可能沦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