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智驾”从技术标签演变为市场竞争的入场券后,什么才是好的智驾也就成了新的争议点。因为技术下沉的背后是成本压缩的挑战,比亚迪通过规模化采购、自研芯片和供应链议价能力,将智驾成本控制在3000-5000元区间,但业界对其传感器配置(如未配备激光雷达)和极端场景的可靠性仍存疑虑。
用华为余承东的话来说,“智驾凑活用跟好用安全是两码事”,这直接道出了部分厂商在技术尚未成熟时急于营销的隐患。而长城旗下哈弗与欧拉品牌总经理赵永坡近期也发声:“智驾不是耍嘴皮子”,强调“安全冗余和场景覆盖才是高阶智驾的核心”,并预告二代哈弗枭龙MAX将搭载体验更优的智驾系统。
根据近期曝光的消息,二代哈弗枭龙MAX首先会对感知硬件做冗余提升,新款或将在当前顶配5颗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及5个高精度摄像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传感器数量,并引入全新的感知模型,强化复杂路况的实时解析能力。
同时智驾的功能场景也会得到扩展,现款Coffee Pilot系统支持L2+级辅助驾驶(如自动变道、循迹倒车),而按照赵永坡的说法,新款枭龙MAX在具备高速NOA功能以外,还将以“极致的安全、丝滑的操控、拟人的体验满足用户高频的城市出行场景”,所以大概率会支持城区的智驾功能,并在算法上优化智驾逻辑,实现老司机类似的操作,这一点在全新魏派蓝山上已经基本实现了。
从技术路线看,比亚迪倾向于“视觉为主+算法优化”,优势在于数据规模(440万L2级车辆积累)和成本控制,但天神之眼C在极端天气、复杂城市场景中的表现仍需验证。而哈弗更注重“多传感器融合+场景化调校”,若新款枭龙MAX能实现蓝山类似的城市NOA的稳定表现,其综合能力或超越比亚迪中低端车型的智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