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双方的优势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重叠甚至排斥的。迄今为止,上汽也是华为合作的车企当中,无论是行业资历还是销量规模、尤其是在中国汽车产业当中的渗透力、影响力都最强的一个。
这也决定了,此次双方合作不会照搬之前的模式,而是会根据双方优势,进行创新合作。这在官宣中也写得很明确:
“双方将共同探索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路径,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汽车产品。”
所以,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
官宣所公布的信息非常简单,并没有出现具体合作模式的相关细节。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对双方的了解,对什么叫“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测。
首先我认为,上汽绝不会像赛力斯那样完全依靠华为。
熟悉上汽集团的都应该知道,上汽集团除了八大整车业务外,还有丰富的自研自产零部件产业,如零束、延锋、联合电子、华域汽车等,都是中国零部件产业中的佼佼者。
强大的供应链自研自产能力,意味着上汽在全新车型的制造成本上,将比华为的其他合作伙伴更具优势。
另一点则是上汽的出口能力。2022到2024年,上汽集团连续三年出口销量都超过100万辆,在全球市场当中的全产业链布局、品牌与产品等体系化优势都很明显。上汽集团还在欧洲规划了整车制造基地,预计将在2025-2026年完成选址和建设。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1月,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达到了9万台。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上汽在与华为合作时的两大独特优势,这也正是华为甚至之前四界所不具备的——产业链布局最成熟且完善、对拓展海外市场颇有经验和收获。
那么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全新品牌,当然也会充分利用这些既有优势,由此我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
上汽和华为在创新模式下合作的新品牌,将会是比现有四界销量都要更大、且具备“生而全球”的特点。
官宣中所说“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汽车产品”,绝不会是一句空话。
03
我对“灵魂论”的观点:揪住不放的人,是“真不懂”还是“真怕了”?
揪住不放的人,是“真不懂”还是“真怕了”?
回到颇受争议的“灵魂论”本身,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上汽与华为合作,并不是“交出灵魂”。
2021年,当陈虹提出“灵魂论”时,华为并没有在汽车领域证明自身能力——问界品牌于2021年12月才进行发布,问界品牌整体爆发,则要到2023年。
2021年,不只是上汽,而是各大车企对技术主导权都存在高度敏感,尤其是对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所涉及的数据安全等,放眼整个汽车行业,愿意直接交给合作方的也寥寥无几。
而到了现在,华为已经通过鸿蒙智行验证了技术赋能、1+1>2的可行性,四界推出广受瞩目,不仅是问界通过M9的大获成功,在50万元以上市场一举成名,甚至年轻的智界R7也已经连续三个月交付破万,坐稳25万元以上纯电的头把交椅,显示出华为与车企们在创新合作模式之下,通过相互赋能,所迸发出的强大产品力及市场号召力。
因此,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并非“交出灵魂”,而是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共同打开一个全新的格局。
假如我的猜测没错,假设上汽和华为彼此赋能成功,新品牌将会拥有让现有20万元以下智能汽车市场TOP3“集体失眠”的实力。
所以问题其实就在于:问界在50万以上市场、智界在25万以上市场的成功,能否在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全新品牌身上得到复制?
这是一个将足以改变现有格局的答案。
要知道,上汽集团曾经连续18年稳居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在2024年被比亚迪超越之后,正所谓不破不立,也是到了“破局”的最佳时机。
上汽亟待破局之下,鸿蒙智行在25万以上甚至百万级别的市场布局都已完成,对于用户最为广泛、也是厮杀最为激烈的20万元以下智能汽车市场,何尝不是需要一个在全产业链具备深厚经验和成本优势的合作伙伴?
翻腾的红海之中,此番携手的上汽与华为,正像是天元鼎里的哪吒和敖丙,携手拼尽全力高举现有格局的天花板,喊出一声:
给我破!
如果将这样的一股破局之力,称之为“出卖灵魂”。我只能说:
反复拿这些话冷嘲热讽的人们,究竟是真不懂,还是真怕了呢?
04
查姐总结
对于上汽而言,与华为合作和自研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留意到,官宣中有一句话是:
“2024年,国家公布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上汽成为唯一一家乘用车和商用车项目均成功入选的企业。”
当我们将视野从2021年的一个观点,转而投向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乃至全球汽车行业时,就会发现:
汽车产业已从单纯的“机械制造”转向“科技集成”,这也就让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独占所有的技术高地。也正因为如此,合作将会成为行业进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能够看清这种现实,且不固守成规、敢于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进行破局的,才会成为下一轮牌桌上的赢家。
而除了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之外,在不久之前,上汽集团通过“大乘用车战略”,已经将荣威、MG、智己、飞凡四大品牌的研发、供应链与海外业务进行全面整合,打造了中国汽车业首个“研产销一体化”超级平台。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集中资源,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研发总院收编智能驾驶、数字底盘等核心技术,通过“大单品开发”模式,将研发效率提升40%,单车成本降低30%。
在合资品牌方面,我们也持续在关注和报道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所进行的主动改革。上汽通用聚焦“电动化、智能化、高价值化”,计划从2025年起围绕中国用户的需求,推出12款全新新能源车型;上汽大众则计划到2030年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近日来,凯迪拉克全新CT5、上汽奥迪A5L的热度也在持续刷屏,上汽集团在合资板块的“本土化”、“电动化”、“高端化”的路线上,也在多点出击、稳步前行。
更重要的是,从销量上来看,上汽集团1月终端交付量达到35.3万辆,同比增长7.9%,比比亚迪所公布的300538辆多出整整5.3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