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层面,吉利自研的AI数字底盘实现了全球首个汽车无人驾驶漂移,还能通过AI实现转向控制、前后轮扭矩矢量控制,比人类的极限速度快25倍。
简单来说,吉利也要出狠手了!
为何吉利第一个回应比亚迪?比亚迪平民智驾战略发布后,华为为何反应如此激烈?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天生“宿敌”,吉利与比亚迪的“纠葛”
1月份,销量最高的轿车不是海鸥,不是轩逸,也不是宏光MINI EV,而是吉利星愿。银河系列的首款A0级纯电小车以风卷残云之势,征服了入门代步车市场,也是海豚和海鸥近几年来遇到的最强挑战。
这种7万级别的小车没啥太大的特点,讲究的就是量大管饱。新车基于全新的纯电平台打造,配合神盾短刀电池和11 合 1 智能电驱,“得房率”做到了85%。同时搭载了Flyme Auto车机系统,全场景可见即可说,还能实现Flyme Link手车互联。
要说星愿是多有颠覆性的车型,倒也谈不上,但能造出这样一款车,能够在这个价位与比亚迪厮杀还保证利润,足以说明吉利的底蕴。另一款SUV银河E5也是走的同样的路线,与比亚迪相近的价格抢市场。
吉利是目前唯一在成本方面可以与比亚迪面对面竞争的车企,这似乎也是他迅速响应全民智驾的关键。
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是427万辆,确实势不可挡。但吉利的销量也有218万辆,同样创下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88.8万辆,同比增长92%,也证明吉利确实在快速“收拾旧河山”。
比亚迪推广全民智驾,核心卖点其实是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将高阶智驾的成本拉到无限低,比如一台车的高阶智驾成本在1500元以内。
这样的话,以比亚迪的成本控制能力,完全可以做到高阶智驾近乎“白送”。收费的凯立德VS免费的高德,用户会怎样选?这属于名副其实的“阳谋”。
一旦大多数用户都选择了比亚迪的智驾,后续就是利用更多的数据更快迭代,立于不败之地。
吉利依然是快速跟上的那一个,既然比亚迪能做到,那吉利也能做到。
比亚迪要成为可口可乐,那吉利就当百事可乐。两者或许口味略有不同,渠道也略有差异,但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喝起来就是一样的。
只是这样一来,它们组成的“可乐家族”就更加强大了。再加上长安等车企的加入,很可能整个智驾技术都会被带入平民时代,这对合资企业乃至一些弱势新势力们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2)华为的担忧,溢价模式受到挑战
在比亚迪、吉利纷纷入局后,华为的余承东发布了一则耐人寻味的微博。他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只要有网就行,上网就需要有5G。
意思其实很明显,比亚迪们大力推广的平民智驾,与华为的高阶智驾不是一个东西,华为做得更好。
这一点倒并非虚言,华为ADS 3.0已经全面转向GOD大网,系统不再依赖传统的规则限制和白名单模式,工作逻辑变成针对场景深层次理解给出操作,变得更加灵活和智能。
这套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更为出色,包括在大雪、暴雨、扬尘等恶劣天气也能正常工作,还能识别低于汽车底盘的障碍物。
华为ADS 3.0支持“车位到车位”的导航,探测距离和精度也非常出色,的确是当前比亚迪和吉利的自研自驾难以比拟的。但华为高阶智驾的问题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价格太高了。
不说问界M9这样50万级的车型或者尊界S800这样百万级的车型,哪怕是智界R7这样相对平价的车型,高阶智驾版本价格也接近30万。
这也是华为,或者说鸿蒙智行模式的核心。最高精尖的技术,自然也要匹配足够的溢价。
根据华为披露的数据,华为车BU从成立到2023年,累计投入了超过300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的研发投入是34.22亿元,这个花销可比一般车企造车花费更大,因此华为需要拉来更多的合作伙伴“回血”。
巨大的投入对应的是不错的产出,过去几年华为确实建立起了第一梯队的智驾能力,也让众多车企看到了华为技术的魅力。
这也是华为担忧的点,一旦比亚迪们的全民智驾普及,或者说更多的车企转向全民智驾,那留给华为的溢价空间还剩下多少?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模式很难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