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迈巴赫作为标尺,尊界显然想复制新势力“降维打击”的经典叙事。但百万级市场与主流市场的游戏规则截然不同:购买迈巴赫S级的用户中,70%以上为企业主或高净值人群,他们对品牌历史、圈层认同的敏感度远高于参数对比 。正如奔驰在财报中强调的“油电同智”策略,希望通过设计语言统一(如EQG与燃油G级外观趋同)消解电动化带来的品牌割裂 ,这种文化沉淀与延续性并非短时间可超越。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供应链与服务体系。迈巴赫S级的定制化生产涉及全球2000余家供应商,尊界若想实现同等级别的工艺(如车内皮革的18道鞣制工序),需重构整套高端供应链体系。而奔驰在华已建成超过600家经销商网点,其中120家具备迈巴赫专属服务能力,这对新势力而言是需要追赶的目标。
中国车企的百万豪车梦
借助新能源大潮,中国品牌近几年飞速发展,目前正在冲击高端市场。2024年,理想、蔚来等新势力销量同比增幅超30%,但与奔驰在华68.36万辆的基数相比,差距仍显明显 。急于上探百万区间,某种程度上是造车新势力希望破圈增量市场,毕竟10~20万新能源汽车市场区间实在太卷了。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百万级豪车市场中,新能源渗透率不足15%,且80%的份额仍被传统燃油车型占据,这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 。
技术维度上,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确实形成局部优势。例如蔚来ET9的900V高压平台、小鹏X9的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豪华车的竞争从来不是单项技术的比拼,而是体系化能力的马拉松。奔驰正在推进的“Next Level Performance”计划,计划到2027年通过裁员、产线优化削减50亿欧元成本,同时投入36款新车发起产品攻势,这种“瘦身强体”的组合拳,正在展现传统巨头转型的狠劲。
结语
暴力测试是表象,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中国车企冲击百万市场,需要的不只是参数碾压,更需要构建从品牌叙事、工艺标准到用户服务的完整价值链条,因为豪华的本质是对人性需求的洞察。当新势力学会用技术讲好“人的故事”,而非简单复刻“吊打”剧本时,或许才是真正破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