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丰田把一款出租车改造成了承载式车身,再配上初代皇冠的底盘和10年前的老旧发动机,拼成了一台物美价廉的家用车Corona光冠,赢得了许多用户的喜爱。
但短短2年后,日产就照猫画虎、推出了轩逸的前身BlueBird(310)。不仅凭借更强劲的动力、更宽敞的空间和欧式的设计彻底抢了丰田的风头,还一举当上了全国销冠!
自此,两家的梁子正式结下,开始通过4年换一代的新车展示技术实力。像是四轮独立悬架、全新发动机、舒适大沙发……都在你追我赶。
直到丰田祭出了“十万公里连续高速公路行驶公开测试”的营销大法,才在1965年反超日产,重夺冠军之位。
BlueBird和Corona如火如荼的“BC战争”,既是那个年代日系车激烈竞争的缩影,也成了对“营销的丰田、技术的日产”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本田那边的状况也和日产差不多,只不过故事发生在摩托车领域。
上世纪50年代,本田把握住了摩托车需求大幅增长的契机,准备疯狂爆产能,用规模化效应带来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击垮友商。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销量第一的东发公司被挤兑到破产,本田最终凭借85%的市占率一家独大。就算把雅马哈、铃木、川崎三家绑在一起,也不是本田的对手。
于是本田飘了,决定从增长放缓的摩托车业务中抽离出来,投入公司最精锐的骨干和最精密的设备,发展汽车业务。
疏于管理的本田,给了第二名的雅马哈可乘之机。
到了80年代,雅马哈疯狂推出新车型扩充产品线,甚至斥重金打造100万产能的新工厂,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倒本田,夺得第一名的位置。
最惊险的时候,本田的销量被第二名的雅马哈鲸吞近半,市场份额只微微领先1%!
这时,本田这个老六终于出手了——
先是抓准了雅马哈倾尽所有资金打造新工厂、没钱让利促销的“真空期”,以汽车业务的利润补贴摩托车,开启了新一轮的价格战。
最为白热化的阶段,一台50cc的摩托车甚至比一辆10速的自行车还便宜!
与此同时,本田还借助进军汽车领域获得的发动机技术、空气动力学、轻量化、造型设计等优势,迅速推出了近百款摩托车,再次树立了先进时尚的品牌形象,一举夺回了市场。
这场旷日持久的本雅之战,也作为“近代日本工业领域最残酷的一次竞争”,被写进了商战的教科书里,成了多方借鉴的素材。
在这种局部热竞争、全面冷竞争的大环境下,同为日系车的丰田、本田和日产会因为相同的品牌定位拼个你死我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竞争中,日系车卷出了属于自己的技术优势,也打响了经济耐用的名声。从结果来看,确实卷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如果顺利的话,日本甚至有望压制老牌的欧洲汽车工业,站在世界之巅。
可惜,黑天鹅事件出现了——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让日本和日系车至少经历了停滞的10年。
其中最受伤的,就是日产。
详情请戳:《20年前世界技术最强的车企,如今一年血亏400多亿,还差点被时代抛弃!》
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本田的做法是“开源”,用CR-V和奥德赛开拓SUV/MPV市场,恢复元气;丰田则是“节流”,专注研发混动技术、深耕上下游产业链。
但日产却非要孤注一掷,和雅马哈一样盲目扩大规模。
不客气地讲,就是卖车卖疯了的日产膨胀了,立下了“在90年代,用技术站在世界顶端,造出全世界第一的高性能车”的大型flag,也就是著名的901计划。
这虽然为日产带来了RB/VQ系列明星发动机、Attesa E-TS四驱系统、豪华子品牌英菲尼迪等最终成果,但也带来了7年5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现金流断裂的日产,不得不在1999年卖身求存。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通商产业省(经济产业省的前身)就已经出于保护日本汽车行业的考虑,想要促成本田和日产进行合并。
但或许是本田巴不得日产倒闭、吃下日产的市场份额,或许是本田执着于技术研发、无意接手日产的烂摊子,也或许是法国人的诚意真的打动了日本人。
总而言之,濒临破产的日产被法国人“摘了桃子”——
1999年5月28日,雷诺以54亿美元收购了日产36.8%股权,组建了雷诺-日产联盟,并派出麾下最得力的干将卡洛斯·戈恩入主日产。
在戈恩一通猛如虎的操作之后,日产只用了一年就扭亏为盈,成了全球效率最高的车企之一;
随后又凭借着中美两大市场强势崛起,在以2373.5亿元收购三菱34%股权之后,带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顺理成章地拿下了2017年的全球销量冠军,史称戈恩奇迹。
但有句话说得好,“有些人只适合共富贵,有些人只适合共患难”。
显然,日产属于后者。
赚到钱、且赚到大钱的日产并没有研究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没有继续钻研技术,而是研究起了人。
确切点说,日产把目标对准了自己人,就是曾经挽大厦之将倾的戈恩。
根据日本检方的说法,戈恩在2010-2014年的实际收入有大约100亿日元(人民币6.45亿元),但申报额只有50亿,还挪用公款购买海外住宅、利用职务之便给姐姐开工资……
总结起来就是违法事小,失节事大!戈恩对日产不忠诚!良心大大滴坏!
然而日产对戈恩不满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分赃不均”——
截止2017财年,雷诺作为日产的大股东,累计分红已经超过了6000亿日元。
但日产在日本本土的市场份额却一路走低,远不及隔壁的丰田和本田。不仅产能和就业没有留在日本,供应商没能扶持起来,这让日本人觉得很不公平。
其二,是“不受控制”——
根据当年的协议,日产持有雷诺15%的股份,没有决议权。但雷诺作为大股东却能在日产说了算,而且雷诺背后的大股东是法国政府,戈恩还一直想要促成雷诺和日产合并!
于是乎,日本就在2018年把戈恩缉拿归案了。
关于戈恩的后续,大家可以戳这篇了解:《汽车史千古奇案:黑手曝光!日产英雄或落入“美国陷阱”?》
但最终的结果,是群龙无首的日产彻底没了发展方向。
不仅技术研发停滞不前、车型一直不换代,销量和市场份额也在持续下跌,即便新任CEO也学着戈恩开始搞裁员降薪、削减全球产能那一套,也无济于事。
根据2024财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日产净利润暴跌98%,仅剩51亿日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利润率仅为0.7%,将将比日本央行0.5%的基准利率高出一点点。
如果加上四季度糟糕的业绩,日产很可能迎来近5年来的首次净亏损。
难怪有日产高管在采访中直言,日产如今的现金流只能再撑12-14个月,自救只剩一年的窗口期。
戈恩放话“我走之后2-3年,日产就会破产”,一语成谶。
03. 一年之内,谁来接盘?
正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最着急的并不是濒危的日产,而是日本产经省——
早在2019年日产尚未完全显露出颓势的时候,日本产经省就希望撮合本田和日产进行合并,来推动日系车在电气化领域的发展,应对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压力。
这一次也不例外,还是官方想要促成这桩交易。毕竟NISSAN+HONDA≈NIHON,拼起来就是日本汽车,作为对外宣传日本汽车工业的名片再好不过了!
但这时,本田再一次当起了“老六”。
就像当年日产举报三菱油耗造假、捡漏价收购三菱一样,本田也想趁火打劫——
一开始,双方初步是想成立一家母公司联合控股(也许是产经省的意思),日产、本田成为地位平等的子公司,双方根据股份敲定话语权,本田任命多数董事及首席执行官。
但在谈判的时候,本田提出了一个“丧权辱企”的条款:
日产需要通过股权交换,成为本田这家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如果不愿意,现任日产CEO必须离职,此外日产必须放弃e-POWER(类似于小电池版本的增程)路线,以避免和现款本田车型相竞争。
好家伙,1999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法国人,都没这么狮子大张口!
所以,这笔交易果不其然地谈崩了。
看到这里,社长再给大家分析一下日产的现状。
进,手里既没有技术又没有产品,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可变压缩比的VC-Turbo发动机。不光养不活GT-R、Fairlady Z这类情怀IP,就连天籁奇骏这种家用车看了都连连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