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叫做车辆数据,大部分被保存在EDR设备中,或被实时传递回厂商,这些数据包括车辆实时速度、油门/刹车踏板行程、车辆转向动作、ABS和安全带状态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EDR可以提供详细的车辆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操作情况,为事故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那这些数据,到底是属于隐私、个人数据,还是普通公共数据呢?车企又是否能自行公布呢?似乎仍然存在争议。
实际上,早在2021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规范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车企应无条件向消费者提供事故前半小时的完整行车数据,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相关规定,消费者是拥有知情权的。
至于车企能否未经消费者同意,公布其行车数据,这似乎还有待商榷。有律师认为,汽车销售公司公布的车辆行驶数据是车速、踩下制动踏板的时间、车驾号、制动踏板物理移动信号、制动主缸压力等数据。因被公开的“车辆行驶数据”中既不包含驾驶数据,也没有包含位置数据。故认为被公开的“车辆原始数据”并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个人信息”。
虽然新车配有EDR,但争议任然存在。如在事故发生后,作为用户而言,没有任何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用于调取EDR数据。
而有能力调取EDR数据的单位是车辆的生产商,即车企本身。车辆会被拖回车企下属机构经行拆解、分析。然后由车企给出最终的调查结论,但不少案例显示,消费者对结论是有争议的。
这其中就存在一个信任问题,如何确保车企售后不会“铤而走险”,如何确保数据真实有效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痛点”。
若是能做到,车辆“行驶数据”对用户开放,并且用户自己有正常复制、下载数据的途径。这样就能跟车企拿出的数据进行核对,才能减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