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最重要的还是去体验、多体验几次,看看它的三大卖点:产品、服务和换电,是不是完美契合你的需求。
如果很契合很喜欢,那么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当然,我也建议大家尽量不要让买车这件事成为一种精神内耗,与其买了之后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还是选一个你觉得最稳当的下手就行了。
但不得不承认,为了避免因为企业危机新闻而陷入自我内耗的情况,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较稳妥的大厂、传统大牌。趋利避害是消费者的正常心理,因此蔚来想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还是要从源头——销量抓起。
02
为什么蔚来总是更受人关注?
我之前也专门分析过蔚来为什么比别的品牌更容易被黑。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黑蔚来有流量,其次在于蔚来确实是比较特立独行的那个:坚持纯电、坚持换电,放眼整个市场,已经没有第二个。
另外,就是因为与众不同,车主也会更容易抱团。加上蔚来又是市场上非常少见的以用户为核心的企业,用户的存在感也要比其他品牌都更强,也会更引人注目一些。
此外,从营销角度来说,李斌作为创始人而言,在当下舆论环境中难免吃亏。他个人之前很出圈的一些言论,在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确实容易引起争议。
争议的意思就是:有人会非常赞同,有人会坚决反对。互联网时代,这些时不时就被人拿出来,成为蔚来的“黑点”。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李斌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对于这一点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你看李斌的直播、视频封面比我的视频号做的还随意——经常是怼脸自拍,毫无美颜痕迹。我猜李斌应该从小就从未有过容貌焦虑,也不是一个善于字斟句酌、善于修饰自己个人看法的人。
作为一名在新闻岗位从业超过21年的“老媒体人”,我需要特别说明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蔚来是汽车行业内非常罕见的、在对于高层采访之前不需要提供采访提纲的品牌。这也就意味着,在所有公开采访场合,你想问什么都可以问,而李斌所做出的回答也都具备随机性。
很多时候他就是随口一答,很少粉饰自己的看法,而这些没有经过专业公关话术而“斟酌”过的观点,就会容易被过度解读。
这一切也就几乎注定了:从传播层面来看,蔚来天生就比别人更带有“招黑体质”。
03
蔚来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蔚来现在最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一个字:钱。
之前亏了多少钱之类的“过去时”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在我看来,亏了钱至今还能正常运转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证明足够有钱、亏得起。这不是说反话——关键还在于你现在和以后挣钱的能力强不强。
如何证明挣钱的能力?在汽车行业,就是销量和单车利润。汽车销售是现付现结,销量就是流动资金,是否能够覆盖运转成本以及持续的研发投入才是关键。假如覆盖不了,就要继续融资借钱。
造车、卖车,本质上就是金钱的流转和运作,因此对于蔚来来说,销量就是硬道理。
李斌在2024年底沟通会上明确表示要在2026年实现盈利,并且当众立下了2025年销量翻番的目标——2025年销量翻番,实际就是40万以上(精确点说是44万以上),现在已经两个月过去了,目标完成率还不到10%,尤其是说好要月销过万、甚至过两万的乐道目前销量还不如蔚来。
这才是蔚来最大的问题。
假设蔚来汽车能尽快稳定在3万台及3万台以上的月销量,我相信整个舆论风向就会完全不一样。
说一千道一万,也不只是蔚来。任何品牌只要销量排在前面、份额拿在手里,一切流言蜚语都会烟消云散。小鹏就是最好的例子,最近关于小鹏几乎没有一句质疑,全部都是赞美之词。另一个例子就是零跑,谁还记得最初刚推出S01的时候它被讥讽的声音?
销量好的时候谁都在争相吹捧你,销量差的时候谁都能教你做人。
说实话,我也非常不喜欢现在的这种舆论环境,但我可以理解:一切都源于,2025年的汽车市场竞争烈度实在是太大了。
在越来越有限的市场空间中,你多卖一台,就意味着友商少卖一台。我甚至觉得在2025年无论出现什么奇葩事情、奇葩言论,都已经不会再出乎我的意料。
但我要说的是,尽管这种捧高踩低的舆论环境令人失望,但这是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者共同面临的现实。如果你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就不要只盯着眼下的一点得失和委屈,而是要迅速采取行动、聚焦目标。
销量、市占率、盈利水平,这就是面对一切质疑声时最好的答案。
04
蔚来走向何方?
最近两天,大家应该都留意到了李斌在内部会上的发言。李斌明确表示现在的挑战非常大,“别家孩子已经考上大学了,我们还在复读”。据相关媒体报道,一场围绕降本增效的组织变革已经拉开序幕。
其核心,就是实现经营目标。
据36氪报道,蔚来近期正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进组织变革,落地CBU(Cell Business Unit,基本经营单元)经营机制。蔚来预计在今年一季度大规模推行该制度,二季度实行全面落地。
“CBU基本经营单元”机制的核心逻辑就是,将业务拆分为多个独立核算的单元,每个单元需明确投入产出比(ROI)并对结果负责。这也就意味着,蔚来下一步所有业务单元的目标都要与“公司实现盈利”这个目标对齐。
那么所有投入,都要能够转化为实际经营结果。
简单来说,蔚来要精打细算了。聚焦经营目标,就必须要降低运营成本。
之前不断加大的成本投入,不断增加的预算,大都是围绕着企业价值观和“用户企业”的口碑和服务而来。而现在,业务单元的核心目标转变为“一切以实际经营结果为准”。
从财务角度来看,这肯定是一条能够有效缩短蔚来走向盈利的路径。
但从品牌根基的角度而言,蔚来经营重心的转变,会来的比其他任何品牌都要痛苦。
这是因为,其他企业减少非必要成本支出是节流之必须,而对于蔚来而言,某些注定亏钱的业务,却正是很多用户选择蔚来的关键原因。
你去问很多蔚来的铁粉,很多都会认为蔚来不计成本去投入用户运营和服务,是他们愿意花更高价格购买蔚来的核心原因。
这也就注定,蔚来推行CBU经营机制,难免会触动用户的利益。举个例子来说,之前以专属感著称的“牛屋”(蔚来车主专属的空间,提供咖啡、茶歇等交流空间,往往都设立在繁华地段,你可以想象成比星巴克更高级的咖啡厅,里面还有小型儿童乐园,甚至会提供照看儿童的免费服务)已经传出对外开放、对儿童乐园进行面向所有人群进行收费服务的消息。
把之前免费提供(但必定亏钱)的专属服务,变成面向公众的收费服务,就是CBU机制中典型的“以实际经营结果为准”。从这个触点,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蔚来下一步会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变化。
所以,我说句可能有点难听的话:
下一步假如都听车主的话,尤其是还要考虑老车主舒服不舒服,那么蔚来的变革大概率是动不到根本而很难成功的;
对于蔚来而言,真正行之有效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会让蔚来现有车主感到不那么舒服。
对于此,蔚来表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对于用户端的体验也要兼顾”,因此认为“注重人效”便成为关键。对应的例子是,其实去年我就知道,蔚来的售后服务业务在2024年整年是少有的、已经实现稳定盈利的业务板块。
这一方面是因为该板块管理水平高,人效相应也更高;另一方面则在于在售后服务方面,蔚来推行的核心是用户花钱购买更好的服务体验。
包括蔚来APP上的商城也是如此,我平时也喜欢在商城里买东西,这不是因为“它便宜”,而是因为视觉设计、网购体验和产品品质更好——我愿意因此付出一定的溢价。
这种经营逻辑就类似于胖东来、海底捞。
逻辑是没错的,但是对于蔚来而言,“人效”其实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之前用户多会反映说被服务人员包围的的感觉非常好,这也正意味着越是高端的、优质的服务体验,越是由较低的人效来实现的。
蔚来的变革,注定会是一场刮骨疗伤。
05
蔚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认为对于蔚来最大的挑战,既不是新势力阵营中的那些竞品老对手,也不是所谓水军、黑子这些营销上的拙劣手段。
而是看不见的对手,和不被看见的用户需求。
举例说,支撑蔚来具备溢价能力、或者说是支撑蔚来盈利预期的,是用户总会愿意花钱去购买更好的服务。但在蔚来堪称庞大的业务板块当中,租赁电池的BaaS其实本质上也是用并不低的实际支出去购买了相关电池服务,然而在乐道L60身上,这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
对于精打细算的10多万级纯电用户,花钱买体验并非绝对痛点。而来到了2025年,当乐道L60实际买断电池的价格是20多万,那么它所面临的对手就实在是太多了。
且不说2024年的现象级产品小米SU7其实和乐道L60(在买断电池的情况下)差不多价位。就以刚发布预售价还未上市的零跑B10来说,也是纯电车,但在12万就能买到激光雷达,乐道L60却只有摄像头。
我不认为小米SU7和零跑B10是乐道L60在产品定义时能看见的对手——我很确信L60是完全对着Model Y定义出来的一款产品。
然而在一个竞争烈度极强的市场当中,“我消灭你,与你无关”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由于SU7、B10们这些“未曾看见”的对手们层出不穷,实际上留给L60的空间,或许并不像蔚来最初设想时那么大。
类似未曾看见的对手,还包括比亚迪年初发布的“全民智驾”。比亚迪这项战略发布肯定不是针对蔚来,但实际却在公众层面,将智驾进一步祛魅。紧接着特斯拉在中国开放了FSD,一波又一波实测,不过是向公众普及了一个我们一直强调的认知:
当下阶段,无论从法规还是技术层面,智驾都不是“自动驾驶”,而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其中作为对标特斯拉的中国品牌智驾代表车型中,也并没有蔚来。
当然,智驾不管祛魅不祛魅,都并非用户选择蔚来时的关键因素。只是在报道蔚来多年的经历中,我一直存在的疑惑是:
1、 为什么投入了如此巨大的研发成本、使用了4个orin-X芯片、算力达到1016TOPS之后,蔚来车型在智驾上的体验仍然无法做到一线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