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报道中有提到:“一位蔚来内部人士回忆,在某个一级部门年度规划会议上,部门负责人试图以‘价值观驱动’为主线汇报工作,但被李斌现场打断。”
李斌的回答很直接:“不要扯淡,价值观这个事情,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要用价值观掩盖经营没有做好。一谈经营就扯价值观,扯这干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务虚的行为,是下面的执行人不懂业务,还是懂业务而故意取巧,从而向上管理,也就是忽悠?笔者认为,明显是后者。
也就是说,无论公司定了什么制度、什么规则,若有人要以一种务虚的态度来掩盖经营的不善,进而对高层人员展示出一副繁华景象,则所有的制度、规则,皆是空谈。
“订单爆了”一度成为网络热词,订单是否爆了,小订爆了还是大订爆了,最后转化有多少,等等等等,漏掉一环,你知道的只不过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无疑就会形成信息茧房,被困其中,乐不思蜀。
“掀起变革风暴”,这在当下的环境中,并不少见,传统车企广汽、上汽都在变革,新势力车企小鹏、理想也在变革,而在属于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主场中,又为何常给人一种“造车逻辑怪诞”的印象呢?
王凤英未入职小鹏之前,曾对小鹏进行一番研究,结果是——一,缺乏清晰的主干品类,无法回答“我是谁”;二,智能特性不够聚焦,智能部分没有体现出差异化。
这个简单的研究结果,适用多家车企,且这牵扯到背后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造车多年,也曾一度辉煌,为什么还是没法回答“我是谁”?
综合王凤英后面的变革措施和变革结果,笔者认为的是:过度的向上管理,造成了顶层管理者被迫形成信息茧房。
举个简单的例子。根据笔者的了解,某家车企在维护自家的舆情,设定了一个值,而这个值是负责舆情的中层管理者设定,当足够多的正面信息冲淡负面信息,这个值就可以轻易达成,届时向上汇报,有数据、有依据,没法让人反驳,但现实的情况是:足够多的正面信息,是如何释放出来的?这很值得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