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在华业务的“转型”,已经深入方方面面。在智能化层面,大众与华为合作的ADS 2.0系统已适配奥迪PPE平台,L3级自动驾驶路测里程突破50万公里;在成本控制层面,MEB平台国产化率已达92%,电池包成本则下降37%,ID.3成为15万级纯电市场唯一盈利的外资车型;补能设施建设层面,开迈斯超充网络已覆盖2500座站点,用户充电满意度达8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贝瑞德那句“把中国市场的未来带给狼堡”,正在从口号变为现实。当ID.UNYX 与众带着中国团队开发的VW.OS 2.0系统亮相上海车展,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个百年巨头拥抱变革的勇气。
以技术突围 沉默的巨人正在觉醒
“2024 年,我们取得了卓越成就,2025 年将是我们展现新实力的一年。2025 年,我们的目标是继续推出 30 款新车型、优化中国和北美市场战略、推进固态电池技术、降低电动车成本、推动 AI 和自动驾驶技术、保持盈利,推动可持续发展。”正如奥博穆所说,2025年车企之间技术的竞争越发激烈,大众只有加速技术研发与落地,才能在在喧嚣的科技竞赛中突围。当下,大众已经用两记重拳打破了“传统车企不懂技术”的偏见。
在软件层面,1.2软件平台搭载量季度环比增长210%,与Rivian联合开发的VW.OS 2.0代码复用率提升至65%,合肥团队更用“中国速度”将OTA迭代周期从90天压缩至21天。
同时,大众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成果也初步显现。QuantumScape技术通过50万公里实测,95%的容量保持率直接叫板丰田。当友商还在为4680电池量产发愁时,大众已悄然完成从锂矿(控股加拿大矿企)到电芯(PowerCo工厂)的全产业链布局。
这些沉默的投入或许不如新势力的发布会炫目,但正如奥博穆所言:“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推特热搜决定的。”
写在最后
大众集团2024年的财报,恰似德国精密机械的运转,或许不够性感,但每个齿轮的咬合都经过精确计算。当斯柯达证明传统制造依然能打,当合肥研发中心输出“中国方案”,当固态电池实验室亮出颠覆性数据,这个拥有86万员工的巨轮,正用最德国的方式诠释转型,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迭代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