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频发的事故,沈阳市交管部门迅速反应,于3月13日启动了全市排查,并要求SU7 Ultra车主签署《驾驶安全承诺书》,强调“禁止危险驾驶行为”。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法律手段约束车主行为,保障公共安全。然而,这一政策却引发了舆论的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针对SU7 Ultra事故率显著高于同价位车型的现实,交管部门的针对性管理具有合理性,是对公共安全的必要保护。然而,质疑者则指出,这一政策存在明显的“品牌歧视”,传统燃油超跑同样具备高速能力,却并未受到同等监管,这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对电动性能车社会风险认知的滞后性。
当然,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控制与驾驶自由的博弈。小米虽设置了电子围栏,只有在指定赛道才能开启1500匹马力,同时禁用Boost模式等保护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有车主为了提前解锁性能,甚至通过拖车运输累计里程,使安全机制沦为摆设,甚至某红薯上还有不少博主,拍视频教网友如何提前解锁千匹马力,这无疑大大增加了SU7 ultra在道路上的风险。
技术、法律与教育的缺失
小米SU7 Ultra的事故频发,不仅是个体驾驶者鲁莽的结果,更是技术、法律与驾驶者教育三重缺失的集中体现。
在技术监管方面,当前车企普遍采用“电子围栏”限制道路最高时速,但用户往往可以通过破解系统或物理改装绕过这些限制。小米SU7 Ultra的赛道模式本应限定在专业场地使用,却无GPS地理围栏技术约束,导致车主在公共道路上滥用性能。相比之下,保时捷Taycan Turbo S的“性能解锁”需通过官方认证赛道培训,形成了技术+制度的双重管控。
在法律框架方面,现行交通法规对“动力分级管理”仍处于空白状态。传统燃油时代,大马力车型通过高售价自然筛选用户群体;而电动化使性能平民化,却缺乏配套的“分级驾照”制度。因此,建议参考欧盟AM/A1/A2/A级摩托车驾照体系,对驾驶者进行动力阈值考核认证。
在驾驶者教育方面,小米虽推出了“赛道学院”培训计划,但报名者数量与已交付的现车规模严重失衡。更严峻的是,部分车主将公共道路视为“免费赛道”,反映出对交通法规的漠视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写在最后:纯电时代,该如何平衡性能与安全?
小米SU7 Ultra的“速度危机”,本质是一场性能与安全之间的悖论。当电机扭矩可以轻松突破物理极限时,我们更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不仅关乎某个车企声誉,更是每一家制造高性能纯电动车品牌都绕不开的话题:当大马力变得愈发廉价的时候,该如何让用户保持自觉性,以及维护公共交通安全?
诚然,在追求“重新定义超跑”的征程上,我们或许更需警惕被速度异化的驾驶习惯,技术的进步应服务于人类的安全与福祉,而非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利器。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大马力车型,才能真正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