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和长安汽车,在自研智驾团队之外,也相继选择拥抱华为。近日,广汽传祺发布全新车系“向往”,据悉“向往”车系今年将推出4款车型,包括SUV车型向往S7、S9,MPV车型向往M8,以及轿车1 Concept,并陆续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功能。其中在1 Concept量产车上,双方还计划联合实现L3级自动驾驶。
不仅如此,2024年10月广汽埃安还与Momenta达成了合作,联手打造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方案,共同推动城市NDA等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量产与普及。
除了外部合作,广汽同时还自研了无图纯视觉智驾以及L2++无图端到端无图智驾方案,其中后者已确认搭载于向往S7。
长安汽车围绕旗下阿维塔、深蓝和启源三个品牌,也采用了“合作+自研”并行策略,其中阿维塔通过深度绑定华为,已先后在阿维塔11、阿维塔12、阿维塔07三款车型上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方案;深蓝汽车在应用华为乾崑智驾的同时,还自研了DEEPAL AD PRO;而启源品牌,则主要搭载的是长安自研的天枢智驾系统。
长城汽车尽管在内部孵化了智驾子公司毫末智行,并先后在哈弗、欧拉、坦克、魏牌等品牌多款车型上搭载了毫末智能驾驶产品,但在高阶智驾领域,则于2024年在魏牌全新蓝山上启用了元戎启行无图城区NOA方案,并在2024年11月进一步斥资1亿美元投资了元戎启行。
即便是一贯坚持核心技术深度自研的造车新势力,面对今年整体车市和智驾赛道更激烈的竞争,也开始转变策略。
蔚来第三品牌“firefly萤火虫”首款车型萤火虫,就选择了与地平线合作,由后者提供芯片及感知算法支持,决策和控制则由蔚来团队负责,这也是蔚来在智驾方案上首次采用中国智驾平台。在此之前,理想汽车也就该模式与地平线达成了深度合作,从理想ONE到理想L系列全系,围绕征程3和征程5两代产品实现了一系列应用突破。
除了与外部供应商合作,蔚来、理想同时还组建了庞大的智能驾驶自研团队,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同时更好地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比如理想汽车的AD Max,就是由内部团队自主研发。
分析原因,与外部供应商合作,不仅可以通过资源互补与生态协同,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与快速落地,还有助于更灵活地应对技术路线迭代。
尤其当前智能电动汽车内卷持续激烈,整车厂们除了拼产品、拼技术、拼体验,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快速大规模落地智驾技术,对于抢占市场先机亦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通过与成熟的智驾供应商合作,可以更快实现智驾方案规模化部署。特别是对于拥有多个品牌的传统车企巨头,外部合作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品牌车型的智驾搭载需求,比如比亚迪的多元化策略。
另外,随着智能驾驶快速发展,技术路线也在持续迭代,与供应商合作还能够借助后者的技术优势,更灵活地应对技术路线变化,确保在智驾领域的竞争力。
供应商格局重构:头部效应与生态裂变
随着整车厂加速从“全栈自研”转向“生态协作”,智能驾驶核心供应链也迎来了价值链条重塑,涌现一批头部玩家。
华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鸿蒙智行生态联盟下的问界、智界、 享界和尊界,目前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已先后搭载于东风岚图、东风猛士、长安深蓝、阿维塔、广汽传祺、北汽极狐、比亚迪方程豹等多个品牌。
华为乾崑ADS于2021年正式发布,迄今已经历多次迭代。其中乾崑ADS 1.0主要应用BEV网络,基于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实现一系列基础驾辅功能;ADS 2.0于2023年4月发布,此时系统在BEV网络基础上引入GOD网络,并基于道路拓扑推理网络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从有图到无图的蜕变;ADS 3.0于2024年4月发布,在该版本中华为将BEV和GOD融合为更大的GOD网络,并引入了端到端大模型架构,从而支持从车位到车位的全自动驾驶。
除了乾崑ADS,华为还推出了基础版智驾系统ADS SE,相较于乾崑ADS,乾崑ADS SE采用了纯视觉方案,没有搭载激光雷达,因而无法支持城区 NCA,但可以支持高速 NCA、城区LCC以及LCC+、智能泊车辅助等功能。
目前,鸿蒙智行全系车型都已升级支持乾崑智驾ADS 3.0,除此之外还有阿维塔系列、全新岚图梦想家乾崑版、极狐阿尔法T5、方程豹豹8/豹5等也均搭载了该系统。而搭载乾崑智驾ADS SE系统的车型主要有深蓝S07、深蓝L07、阿维塔07 Pro+等。
在此基础上,华为正在推进ADS 4.0研发。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此前透露,华为ADS 4.0系统计划在2025年实现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尊界S800则是首款搭载该技术的车型。
Momenta除了与智己和比亚迪深度合作,先后在智己L7/LS7/LS6/L6、比亚迪腾势Z9/D9/N7、仰望U8等多款车型上落地了高阶智驾系统,去年以来还相继收获了梅赛德斯-奔驰、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广汽埃安、通用等多家车企的新合作,也迈入了快速放量阶段。
其中Momenta与广汽丰田首款合作车型为铂智3X,该车搭载了英伟达Orin X芯片,搭配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27颗传感器,以及Momenta最新的一段式端到端高阶智驾大模型,已于3月6日正式上市。据悉,铂智3X上市1小时内订单已超10000台。
Momenta与东风日产首款合作车型为N7,该车已于3月初正式发布,同样搭载了Momenta一段式端到端智驾大模型,计划4月正式开启预售。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销量前十主机厂中,目前近7成已选择与Momenta合作,包括多家外/合资车企阵营。
地平线基于“芯片+工具链+算法参考设计”三位一体方案,也成为了众多车企冲刺智能驾驶大规模落地的首选。在此之前,围绕征程2、征程3和征程5三代车规级产品,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已超700万,斩获300+定点车型,累计支持170+款车型量产上市。
今年,地平线的重点是加速推进最新一代征程6系列上车落地。目前,征程®6系列已正式全球首发落地比亚迪“天神之眼C”,另外理想AD Pro 也将焕新搭载征程6M,计划5月正式推出。
为加速迈向高阶智驾终局,地平线甚至还基于征程6P打造了HSD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按照规划,HSD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目前,用于该方案的征程6P已经顺利投片,将在一季度内回片点亮,预计4月完成高阶智驾实车系统部署。
除此之外,还有老牌Tier1巨头博世,以及卓驭、元戎启行等,伴随着传统车企巨头争相加速“全民智驾”步伐,也有望在今年迎来快速放量。
其中由博世中国与文远知行联合研发的高阶智驾系统,已经成功搭载于奇瑞星途星纪元ES、ET量产。目前最新消息是,博世中阶系统已经获得至少三家头部车企定点,覆盖十几款车型,包括多款出口海外车型,计划今年正式量产落地。
卓驭则先后在上汽大众、宝骏、一汽红旗等多家车企落地了智驾系统,覆盖途观L Pro、帕萨特、途昂Pro、宝骏KiWi EV、宝骏悦也、宝骏云朵、宝骏云海、红旗天工05、红旗天工08等多款车型。其中在天工系列两款车型上,卓驭已经成功实现一段式的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
而元戎启行,据悉今年预计也有超过10款搭载该公司高阶智驾系统的车型投入市场。
由此可见,智驾赛道的头部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的集中。头部供应商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整车厂与之合作,从而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但与此同时,头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此过程中,行业生态裂变亦在悄然发生。头部供应商与整车厂之间的合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产品供应关系,而是逐渐演变为深度的生态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数据共享、资源整合等方式,构建起了更加紧密的合作生态系统。
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生态位再定义
毋庸置疑,在全新的市场格局与游戏规则下,整车厂和供应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赛道上所有企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对于整车厂而言,在“自研”与“合作”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尽管在过去几年里,以特斯拉及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凭借着在智驾领域的深度自研,成功确立了极为显著的技术优势。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兴品牌在汽车市场中的体量相对较小,所推出的车型种类也较为有限,正因如此,他们得以将研发资源高度集中于核心目标领域,从而形成鲜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然而,传统车企巨头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往往拥有庞杂的品牌矩阵,与丰富多样的车型谱系,这使得其对智能驾驶系统的搭载需求呈现出高度复杂化的特点。如何迅速且高效地满足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对智驾系统的差异化需求,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命题。
在此背景下,若传统车企仍固守全栈自研的发展路径,无疑将陷入巨大的资源消耗与运营压力之中。毕竟,全栈自研不仅需要投入海量的人力成本,还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保持高度协同,这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一项艰巨而沉重的考验。
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全民智驾”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从“全栈自研”转向“全栈可控”,即在关键技术环节保持自主掌控力的同时,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这种“内外兼修”的模式,既避免了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又规避了全栈自研的高昂成本和时间代价,同时还可以快速提升智驾系统的性能表现,可谓“一举多得”。
而对于智能驾驶供应商而言,在竞争日益白热化且技术迭代迅猛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提升技术硬实力无疑是立足之本。
但仅仅拥有技术优势并不足以确保长期生存与发展,规模化交付能力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强大的规模化交付能力,才能满足车企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昔日于整车厂内部孵化的自动驾驶子公司,如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形势,与整车厂的链接也不再稳固,正面临来自第三方供应商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