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小鹏G6> 小鹏G6方案> 摘要详情

小鹏G6选个方案的问题

小鹏G6选个方案的问题

摘要来自:《【汽车人】新势力落伍,民企扛旗》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汽车人】新势力落伍,民企扛旗》的片段:

2024年增程销量114万辆,2025年前两个月销量13万辆,是很大一块市场。大型SUV或者MPV,往往做成增程方案,也相应地走高端市场。问界虽然今年2月销量不佳,但M9仍牢牢把握着50万元以上SUV(不区分动力形式)冠军宝座。此情此景,没有一个跨国品牌动心,可见门户之见和刻板印象,已经异化了心智。



跨国品牌倒是可以做插混。豪华、跨国品牌份额略多于1%,存在感非常稀薄。剩下的全是自主品牌,这一块新势力也不碰,原因是新势力普遍在发动机上缺乏技术积累。


很多人不清楚增程方案里面的内燃机和插混内燃机的技术差异,只从新势力对插混和增程的态度差异,就可以见一斑。简单说,插混内燃机,从工况适应性角度,相当于燃油车发动机的高工况版本;而增程内燃机,可以视为烧油的“充电宝”。后者相对全车动力来说是解耦的,工况压力要轻多了。


新势力重振、落寞和出局


从2024年11月到2025年2月底,新势力内部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业绩蹿升速度最快的是小鹏和小米。


在2024年初,小鹏一度掉到4000多辆月销水平,显得岌岌可危。但是现在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品牌,Mona M03和P7+两个产品让小鹏冲高了业绩。3月份的新G6、G9,有望再度稳固刚获得的地位。


小米则因为SU7 Ultra爆火,50多万元起价的小众跑车,居然订单超过1.5万辆,小米应该极力扩张碳纤维为首的零部件产能(供应商提供),否则很可能今年产能都满足不了当前的订单。小米已经将今年销量目标定为35万辆。从产能爬坡的能力来看,小米比小鹏发布初代G6时要成熟多了。北京市给予的政策和各种资源的支持,也是小米选择北京作为工厂的理由。


相对沉寂是鸿蒙智行和理想,后两者都在蓄力新产品,试图恢复以前的强势地位。而哪吒则可能经营发生问题,不利传闻一个接一个,也不再是榜单常客。在2024年多数时候,哪吒的数据发布就非常不及时,而且即便出台后也非常模糊,透着蹊跷。



2025年2月,以上趋势愈加明显。2月受春节假期的影响,属于传统汽车消费淡季,但小鹏出人意料地维系了3万辆以上的位置(30453辆),同比暴增570%,环比不但没下滑还略有增长,历史上第一次站到新势力第一位。


理想交付26263辆,同比增长27.9%,环比下降12.2%。光看数字来说中规中矩,奈何友商太过耀眼。理想正在重启去年因MEGA失利搁置的电动车计划,i8作为首款纯电大型SUV,将在今年三季度上市。


零跑交付25287辆,作为“半价理想”,其产品卖点与后者很像,但走的是独属于自己的技术和运营路线。零跑这个牌子已经做起来了,短期生存无虞。


鸿蒙智行交付21517辆,环比下跌38%,看上去遭遇了挫折。问界更新了M7,但整体产品力受到竞争影响,有待于重新擦亮。除了问界,鸿蒙智行旗下目前最能打的仍是智界的R7。鸿蒙智行亟需开发出新的有竞争力的品类和产品。和小鹏、零跑、深蓝、蔚来(通过乐道)纷纷向下突破不同,鸿蒙的技术授权方式决定了它做十几万元产品,恐怕不会得心应手。


而且,以上新势力在做20万元以下产品的过程中,受到比亚迪、奇瑞、长安等强力狙击。后三者才是20万元以下电动车的主要玩家,新势力必须想出差异化的点子,才有望以较小的规模和成本劣势,与之竞争。


小米交付20000+辆,和以往风格一样,不肯报具体数字。气势起来之后,营收、盈亏、交付这些指标都可以被忽视了。小米的风头之劲,比问界2023年突然开窍还要略胜一筹。


此外,深蓝交付18738辆,极氪交付14039辆,蔚来交付13192辆,腾势交付8513辆,岚图交付8013辆。其中,蔚来下滑有点多,乐道正在重整渠道和产品,为此前的一些做法还债;而岚图则稳固了地位,这个数字不起眼,但脱离了危险。


相对大盘,新势力整体趋势还是向上的。


民企主导智能化普及


新势力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眼下的业内气候,智能化俨然成为显学,发动机成为“落后”的代名词。政策端可没这么表述过,这其实是一种“认知战”。


AI技术的突飞猛进,确实给用户带来了新价值。如果是新平台的油车,也可以实现智能化,只要对算力、总线和域控进行重构,这相当于研发一个新平台。奥迪就和华为合作做了这种研发。


从去年到今年,单论智能化赛道,也是新势力率先竞逐,并将推理模型和非推理模型率先应用到智能驾驶。但今年春节前后,民营车企开始爆发,并普遍将智驾方案谱系化、普及化。



舆论和市场偏好都转向之后,现在主要玩家成了自主品牌。


这两个月,比亚迪、广汽、长安、奇瑞先后发布了各种“智驾平权”计划。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车企旗下品牌多、产品线长,一下子到位有困难,需要逐渐铺开的过程。


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已经掌握了研产链路。这不是供应商来个赛马,选个方案的问题。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多层级的智驾方案,就像对待产品层级一样。虽然路数不同,但共同点是尽量将智驾方案下放到入门级(比如10万元以下),哪怕这个智驾只具备基础功能。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成本要压得下来,量要堆得上去,性能还要可靠,经得起大量用户验证(只要时间允许,用户基盘大就决定了能跑出无穷无尽的长尾场景)。


这样一来,车企肯定不会将自己缺少把握,寄望后续迭代才能完善功能的方案,放在入门级产品上。因为硬件成本决定了这套系统升级潜力比较低,经不起折腾。因此,入门级产品的智驾,反而是现在相对可靠的。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