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车企这几年干得好不好,存在唯一的阶段性客观结果。扣掉出口因素,一个很重要的权重,就是电动车(包含插混、增程)做得怎么样。
原因很简单,2月份,自主品牌电动车渗透率62%;豪华品牌电动车渗透率27%;主流合资品牌电动车渗透率仅有3%。而今年2月市场整体电动车零售69万辆,零售渗透率非常接近50%(49.5%);批发渗透率47%,略低于零售(电动车批发量则高于零售14万辆)。
电动车做不好,就等于自动与一半市场绝缘。不仅要看到静态格局,还要看到趋势,而趋势则由人心向背、政策走向共同驱动。电动车是当前及未来的必选项,逃不掉、绕不开。
今年以来,纯电动占比59%,相比2024年稍有修复;增程占比9%,掉了两个百分点;插混占比31%,比例几乎没变。
纯电板块,豪华、跨国品牌合占11%的份额,新势力品牌占22%,自主品牌占66%。以前车企集团做自主,只能算提前布局。如今国企集团,已经很难将合资业务继续视为核心业务,无论从增速还是以后的局面预判,做好自主电动车,已经不再是选择问题。
增程板块,新势力品牌占79%,自主品牌占21%。跨国品牌普遍将增程视为旁门左道,对这一部分市场来说是看客,别说上产品,就连提出项目都上不了董事会的议事议程,内部也没人去自讨没趣。
2024年增程销量114万辆,2025年前两个月销量13万辆,是很大一块市场。大型SUV或者MPV,往往做成增程方案,也相应地走高端市场。问界虽然今年2月销量不佳,但M9仍牢牢把握着50万元以上SUV(不区分动力形式)冠军宝座。此情此景,没有一个跨国品牌动心,可见门户之见和刻板印象,已经异化了心智。
跨国品牌倒是可以做插混。豪华、跨国品牌份额略多于1%,存在感非常稀薄。剩下的全是自主品牌,这一块新势力也不碰,原因是新势力普遍在发动机上缺乏技术积累。
很多人不清楚增程方案里面的内燃机和插混内燃机的技术差异,只从新势力对插混和增程的态度差异,就可以见一斑。简单说,插混内燃机,从工况适应性角度,相当于燃油车发动机的高工况版本;而增程内燃机,可以视为烧油的“充电宝”。后者相对全车动力来说是解耦的,工况压力要轻多了。
新势力重振、落寞和出局
从2024年11月到2025年2月底,新势力内部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业绩蹿升速度最快的是小鹏和小米。
在2024年初,小鹏一度掉到4000多辆月销水平,显得岌岌可危。但是现在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品牌,Mona M03和P7+两个产品让小鹏冲高了业绩。3月份的新G6、G9,有望再度稳固刚获得的地位。
小米则因为SU7 Ultra爆火,50多万元起价的小众跑车,居然订单超过1.5万辆,小米应该极力扩张碳纤维为首的零部件产能(供应商提供),否则很可能今年产能都满足不了当前的订单。小米已经将今年销量目标定为35万辆。从产能爬坡的能力来看,小米比小鹏发布初代G6时要成熟多了。北京市给予的政策和各种资源的支持,也是小米选择北京作为工厂的理由。
相对沉寂是鸿蒙智行和理想,后两者都在蓄力新产品,试图恢复以前的强势地位。而哪吒则可能经营发生问题,不利传闻一个接一个,也不再是榜单常客。在2024年多数时候,哪吒的数据发布就非常不及时,而且即便出台后也非常模糊,透着蹊跷。
2025年2月,以上趋势愈加明显。2月受春节假期的影响,属于传统汽车消费淡季,但小鹏出人意料地维系了3万辆以上的位置(30453辆),同比暴增570%,环比不但没下滑还略有增长,历史上第一次站到新势力第一位。
理想交付26263辆,同比增长27.9%,环比下降12.2%。光看数字来说中规中矩,奈何友商太过耀眼。理想正在重启去年因MEGA失利搁置的电动车计划,i8作为首款纯电大型SUV,将在今年三季度上市。
零跑交付25287辆,作为“半价理想”,其产品卖点与后者很像,但走的是独属于自己的技术和运营路线。零跑这个牌子已经做起来了,短期生存无虞。
鸿蒙智行交付21517辆,环比下跌38%,看上去遭遇了挫折。问界更新了M7,但整体产品力受到竞争影响,有待于重新擦亮。除了问界,鸿蒙智行旗下目前最能打的仍是智界的R7。鸿蒙智行亟需开发出新的有竞争力的品类和产品。和小鹏、零跑、深蓝、蔚来(通过乐道)纷纷向下突破不同,鸿蒙的技术授权方式决定了它做十几万元产品,恐怕不会得心应手。
而且,以上新势力在做20万元以下产品的过程中,受到比亚迪、奇瑞、长安等强力狙击。后三者才是20万元以下电动车的主要玩家,新势力必须想出差异化的点子,才有望以较小的规模和成本劣势,与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