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奇瑞在安徽芜湖的“小草屋”里,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自主发动机。
彼时的中国汽车工业,仍匍匐于外资技术的阴影之下。但25年后,奇瑞的第四代发动机热效率达41%,鲲鹏8AT变速箱填补国内空白,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智能化战略的全面爆发。
奇瑞的智能化布局始于2010年,远早于行业热潮。
通过240亿公里全球验证数据与“数字平行宇宙”仿真平台,奇瑞每天完成2000万公里模型学习与100万公里仿真测试。这种近乎偏执的技术验证,让奇瑞在2024年推出“猎鹰智驾”时底气十足——从L2级辅助驾驶到L3级自动驾驶,从城市NOA到越野领航,奇瑞的智能化方案已覆盖全场景。
除自研之外,奇瑞也不排斥与华为、英伟达、地平线等巨头的合作,这标志着奇瑞“全栈自研”与“开放式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
董事长尹同跃的比喻颇具深意:“奇瑞高管就是跳伞的厂长,先赌上自己的命验证安全。”这种既冒险又谨慎的“双面基因”,让奇瑞在技术激进与商业落地之间找到了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奇瑞的智能化并未局限于新能源赛道。搭载猎鹰智驾的TIGGO 9等燃油车型,让传统用户也能享受智能出行。这种“油电同智”的战略,不仅延续了奇瑞在燃油车领域的技术优势,更将智能化红利转化为新旧能源切换期的增长引擎。
没错,当中国汽车市场陷入“堆料式内卷”时,奇瑞的技术实力将成为稀缺资源。其技术迁徙能力,如发动机技术复用至混动系统与仿真验证体系,将为中国车企的智能化转型开辟一种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