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关注的是,吉利并未将技术突破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构建了涵盖智能驾驶、车联网、能源服务的立体技术矩阵。亿咖通科技研发的龍鷹一号芯片采用7nm制程,这种将核心算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策略,确保了智能化演进的主导权。
去年底上市的,银河星舰7 EM-i也是重要看点,新车的动力系统启用了全新“打开思路”,在保证日常驾驶维度动力够用的前提之下,燃油经济性也更好了,这也是这套EM-i电混的核心亮点之一。新车此次可以实现百公里亏电油耗3.75升的水平,另外根据不同的配置版本分别提供了8.5kWh以及19.09kWh磷酸铁锂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55公里和120公里,CLTC综合续航里程1355公里以及1420公里。
在价格战打得惨烈的2024年,吉利汽车却从2023年的15.3%提升至15.9%,毛利总额实现382亿元的历史性突破。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吉利汽车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例如浩瀚架构、雷神电混以及800V高压平台、电池、芯片等等,实现了核心技术的深度自研与垂直整合。
此外,吉利汽车全球化布局,也为其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去年全年吉利汽车海外累计销量41.45万辆,同比增长超57%,超额完成了年销38万辆目标,成为集团的重要支撑以及营收净利润的重要增长极,并且在2025年,吉利汽车计划继续加大海外网点投入,从891家扩大到1100家。
2024年,不仅是吉利汽车在销量以及营业利润上的丰收年,也是在企业转型、产品升级,以及全球化市场布局上的飞跃,为今年的持续增长夯实了基础。
▲ 2025,吉利“转折之年”
行业的普遍认知,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为电动化,下半场拼的应该就是智能化了。事实上,吉利汽车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智能吉利2025战略”,2025年也算是吉利智能化的第一阶段收官之战。
而从吉利汽车发布的成果来看,其已经完成了全域AI智能化布局,由此构建起智算中心、自动驾驶、车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智能化生态体系。说人话就是,吉利现在有硬件支撑,并且把智能化底层也给玩儿明白了,接下来的全力冲刺阶段,目前只是时间问题。
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进程中,从2024到2025年标志着吉利汽车的技术布局进入价值释放阶段。基于持续的技术投入,企业在智能驾驶与座舱领域构建了覆盖全场景的技术体系。
在智能驾驶技术路径选择上,吉利采用分级策略开发"千里浩瀚"解决方案,通过H1至H9的阶梯式技术配置,为不同定位车型匹配相适应的智能驾驶功能。其中H9方案通过系统冗余设计与车端算力升级,形成具备量产条件的L3级技术架构,目前已在银河E8等主力车型实现技术验证,后续将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智能座舱的进化路径则展现出生态融合的特征。依托自主研发的7nm制程座舱芯片与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组合,构建起全天候互联能力的技术基础。与生态伙伴联合开发的Flyme Auto交互系统,重点优化了移动设备与车载系统的场景衔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终端服务流转。配合车载计算平台的算力升级,个性化AI模型的引入使座舱系统具备更强的场景适应能力,这种技术演进方向与行业发展趋势保持同步。
在智能化底层能力建设方面,吉利着重强化了基础设施投入。企业部署的星睿智算中心已完成第二阶段升级,形成支撑智能研发的数据处理能力。
目前AI技术已系统性地融入整车研发体系,覆盖从架构开发到功能验证的多个环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吉利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底线,企业高管在年度沟通中明确强调:“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必须建立在充分验证基础上,任何未经严格测试的技术方案都不会推向市场。”这种审慎的技术落地策略,体现了企业对产品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通过体系化的技术布局,吉利正在将智能化转型从技术储备阶段推向价值创造阶段。在行业普遍面临智能化落地挑战的背景下,这种全栈自研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智能汽车的量产应用提供了可参照的实施路径。需要指出的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仍需要时间验证,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必要的驾驶专注度。
此外,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吉利汽车集团计划在2025年度推出10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其中吉利银河产品线将新增多款新能源产品,首款B+级混动轿车已完成技术验证并进入市场导入阶段,预计第四季度推出的新一代混动技术产品将实现燃料灵活兼容特性,覆盖主流消费市场。值得关注的是,该品牌后续改款车型将根据产品定位适配智能驾驶系统,并规划部署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智驾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