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15万价格区间当中,涵盖了奇瑞多款主销车型,包括小蚂蚁、瑞虎8、瑞虎9、艾瑞泽8等产品,在后续赋予智能化技术之后,这些家用产品的含金量便会逐渐提升,而且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个价格有没有这些配置”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就目前卷价格的国内市场,不管怎么推新技术,价格仍然是能直戳消费者心窝的核心痛点。
其次,覆盖燃油与新能源的真正平权,之前很多车企都讲出了智驾平权这件事,但是是否真正做到了平权?显然不是。
现在很多智能化配置会优先放在电动化车型上面,这背后的原因无非是电动化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造出来,而燃油车的底层设计要更加复杂,没办法在短时间焕新,这也就导致一个误区,使得很多消费者认为燃油车与智能化之间无法建立起联系,也就给其打上了一个“落后”的标签。
与此同时,燃油车市场在新能源面前是否已经被压缩殆尽?这一点奇瑞自身的业绩就能说明问题,除了近两年奇瑞的新能源转型之外,其一直是以燃油车作为主营业务,那么就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在新能源转型交替的浪潮当中实现了逆势增长,营收同比超50%,净利润突破132亿元。
所以说,不管是新能源还是燃油车,智能化这条发展路径其实是不受能源类型所左右的发展趋势,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多的产品加入到智驾的体系,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也是百利无一弊。
我们都知道智驾是否好用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就是其能不能适用于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道路环境,那么这一点光靠软硬件堆砌可能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因为现在在AI的加持下,更依靠数据量的堆积与学习。
那么此时这一环节就需要数量的积累,油电同智的优势便会显现,覆盖更大的市场就意味着能够收获更多数据采集,毫无疑问,智驾的学习能力就上升了一个台阶,那么更多地数据采集,除了国内市场之外,奇瑞把目光瞄向海外更具深远意义。
此次智能战略的发布一个重点就是让智驾走出国门,那么这一做法能够为奇瑞带来什么?
先是基于数量这一问题,目前奇瑞全球汽车用户1500万,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智驾里程20亿+公里,1000万+全球的高价值训练数据(Clips),180万+世界模型生成场景;端到端数据闭环能够实现2000万公里/天模型学习里程,100万公里/天数字验证能力,1周/次算法迭代速度。
并且我们都知道国内道路环境的复杂程度已经足够高,但是若是算上海外市场,环境气候千差万别,法律法规不同要求,风土人情各有风貌,这是一个让智驾变得好用的更高门槛,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让智驾的价格门槛变得更底,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奇瑞的智能化战略算是一次在竞争对手完成布局之后的抢滩登陆,既然没有做到先发优势,那就用显著的差异化进入市场,“奇瑞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气!”此时看尹同跃说出这番话,确实有足够的底气。
#开局即决战,谁能抓住拐点?#
今年开年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的密密麻麻的智能化发布会,越来越卷的价格和内容,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未来智能化竞争的趋势,没有喘息的空间和时间,直接到了智能竞争的拐点,开局即决战。
那么在这个时间阶段上,对于车企来说其实是一个树立自身在智能化领域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好时机,只要你现在向市场给出不一样的内容,你就建立了先发优势,后面再发布的品牌和产品就有可能被你的先布局所掩盖。
道理很简单,那么现在什么样的智能布局算是抓住了时代的拐点?后续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首先,目前自主几家发布了智能化战略的车企品牌其实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先来大致梳理一下“自主F4”在智能战略上面,分别隶属于哪些派系。
长安所应用的策略主要是生态合作派,与华为深度绑定已经成了其现在智能化的标签,尤其是阿维塔和Huawei率先所建立起的合作模式,这一大的IP已经让其在消费者群体当中有着足够强的认知。
比亚迪算是极度控制成本的资源整合派,全栈自研算法再加上继承架构所带来的成本碾压,把智驾的硬件成本降低30%左右,不管是其在智驾时代,还是之前的新能源转型时代,其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成了品牌的一个标签,不管怎么说,便宜两个字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就已经很有影响力。
吉利算是各种资源预埋的架构创新派,车辆的底层架构能够支持L3甚至是L4级的自动驾驶辅助,并且依靠卫星的赋能来强化定位精度以及智驾能力,和科技挂钩,合并众多初创的科技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扶持,吉利在自研智能技术上也是取得了足够的成果。
而此次的奇瑞则算是生态、市场扩展派,更大范围的产品以及更广的市场预期,扩展智能技术的使用范围,这样的办法可能比较“笨”,但是建立起来的群众基础还是很稳固的,而且将智驾这样的核心配置推到全球市场,能够帮助品牌形成一个挑战“丰田、现代、大众”等传统汽车大集团的系统化发展战略。
以上这些派系基本上也形成了各自品牌的特点,其中有关于平权的共同点,也有关于不同技术、合作路线的选择,那么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发展趋势,对于后面入局智能化的品牌起到一些参考。
1、智能配置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
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当你觉得7.98万元带智驾已经扒下价格底裤,那后续市场当中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6.98、5.98万拥有同样的配置,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转变,在车企垂直整合+规模应用铺开之后,高阶智驾的相关软硬件成本已经压缩到了白菜价。
像比亚迪自研SiC芯片+地平线征程6,智驾系统成本降至3000元内;奇瑞联合国产激光雷达厂商将128线雷达价格压至800美元,这一定价仅为国际大厂1/3。此时行业对于智驾的预测,2025年L2+智驾渗透率将会突破六成,十万级产品的智驾标配占比也将突破30%。
2、想“用软件来赚钱”这件事情可以放下了。
此前车企一直盼望智能化的竞争路线能够开辟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也就是类似现在的移动智能设备依靠软件订阅来赚钱,这一设想相对于此前单纯的靠卖硬件能够更容易的实现盈利,的那是随着现在的智能化普及,若是还将赚钱的希望寄于此,那就只能一句“凉凉”送给自己。
这就像当年的“杀毒软件困局”一样,本来预想的一个完美商业闭环,在“免费、标配”这样的标签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当竞争对手把加价项目都变成标配,车企还会腰杆挺直地说出“得加钱”这句话吗?答案自然是否定。
3、生态边界将被打破。
之前的智能化发展是将传统汽车转变为单车智能,如今随着单品智能化普及,后续就将转变智能生态战争。
这里面吉利、奇瑞其实都在向这方面发展,吉利收购魅族,再加上自己发射卫星,实际上就是为科技转型做准备;此次奇瑞也对外公布了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产品。智能化作为发展主线其实汽车等产品就成为了一个载体,那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的智能产物便能够在更多地平台上进行应用,进而扩充生态,以起到品牌影响力的扩充。
4、改变车企全球化竞争模式。
这一点主要针对自主品牌的出海,此前我们的产品走向海外大多是依靠性价比的优势,很多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会更加吃香,那么后续随着中国品牌在智能化领域快速崛起,这将成为一个击破传统造车企业壁垒的攻城锤。
这背后主要是智能化配置在用车体验上的提升与改变,比如奇瑞在中东市场开发的“沙尘暴模式”智驾,通过激光雷达等硬件设备配合算法提升抗沙环境的驾驶安全;在东南亚,系统通过摩托车流预测模型,可每秒解析12辆摩托车的穿插轨迹,轨迹预测误差<0.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