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是将研发支出当作一项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通俗理解,当研发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且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时,相关研发投入就会被资本化。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为例,目前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其研发成本在满足上述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被计入资产负债表作为一项资产进行核算。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资产价值,还在后续通过摊销等方式,在受益期内逐步影响企业利润,体现了该技术对企业的长期价值贡献。
研发投入费用化则是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俗理解,就是在研发早期探索阶段,如一些新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在不确定能否成功转化为商业成果时,相关支出通常会费用化。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年利润。
从比亚迪研发投入费用化支出占绝对份额来看,这意味着比亚迪即使面临投入可能无法立即带来回报的风险,仍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这些领域就是事关比亚迪的长期性的战略技术领域。这也显示出比亚迪不是短线投资,同时也体现出其积极进取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发展的决心。
从产出结果来看,比亚迪2024年推出了e平台3.0Evo,在智能快充、整车安全和整车运动控制等多领域实现进化;其第五代DM技术实现全球量产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全球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此外还有“璇玑”架构、天神之眼等一系列智能体验成果。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短期利润,但对于比亚迪的长期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此外从账面上看,比亚迪坚持高占比的研发支出费用化,也意味着其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财报利润真实性。因为研发投入费用化是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如实反映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比亚迪研发高额费用化处理,使得财报利润不会因研发投入被资本化而虚增,真实地展现了企业在当前经营周期内的盈利状况。比亚迪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车企名副其实。
全球员工规模最大 博士学历研发人员同比增长51.45%
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共有在职员工96.89万人,成为全球员工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事实上,大家看到只是一个静态阶段性的数据,也就是说96.88万员工并不是比亚迪的顶峰。
综合对比来看,2023年底,比亚迪有员工70万人,这比2022年增加了13.34万人。2024年比亚迪则比2023年多出了26.54万人,员工人数呈加速扩张态势。
比亚迪2024年员工人数的激增主要体现在下半年。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年中员工规模为75万人,上半年只增加了近5万人,到2024年9月中旬,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人,超过大众成为全球员工数最多的汽车公司,短时间内员工人数增加15万人。
比亚迪员工下半年的激增,其背后原因在于比亚迪对于规模的扩张。结合比亚迪2024年逐月销量来看,其中除了2月份因春节因素比较特殊外,其余全年销量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从10月开始,比亚迪月销量首次破50万辆,连续贯穿整个第四季度,可以说员工的增加直接提升了比亚迪的产能,也使得其市占率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比亚迪96.89万的员工中,其中技术人员达到12.29万人,再进一步细分其中研发人员达到12.1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88万人,同比增长18.24%。这些研发人员按照学历结构来看,其中博士学历增加幅度最大达到51.45%。
从比亚迪的员工规模,以及研发人员结构来看,比亚迪已经构建起一个科技化的企业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与粗放式增长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企业往往侧重于单纯的规模扩张,如扩大生产场地、增加设备等,对人才质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而比亚迪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员投入,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了向科技化方向的转型。这种科技化结构体系为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使其能够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
比亚迪不止是一家汽车公司
比亚迪2024年营收7771亿元,按照行业区分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及电气制造业(对应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和日用电子器件制造业(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
其中汽车行业营收达到6173.82亿元,为整体营收贡献8成,日用电子器件营收达到1596.1亿元,为总体营收贡献2成。相比于2023年,这两大行业营收均呈现同比增长态势,日用电子器件营收同比增速高出汽车行业6.9个百分点。
从非汽车业务来看,比亚迪主要涉及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等。在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深度参与客户的新产品开发,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
其业务广泛涵盖消费电子、新型智能产品等多元化领域,如在消费电子业务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安卓零部件和整机组装服务,并且在海外大客户业务方面份额持续提升。在新型智能产品业务上,3D打印机、AI服务器实现量产,液冷和电源产品完成开发,这些成果展示了比亚迪在非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在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领域,比亚迪是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