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AUTOSAR系统诞生于燃油车时代,其设计逻辑围绕单一功能域展开,难以支撑智能驾驶所需的跨域协同与实时响应。
以AEB自动紧急制动为例,传统架构下感知、决策、执行三个环节分立,每一个环节的响应都会产生不必要的延时;而理想自研系统通过全局资源调度,将响应速度提升1倍,响应稳定性提高5倍,制动距离缩短7米——这7米,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理想的野心不止于功能优化。其汽车操作系统被定位为“AGI时代的物理世界基座”,支撑从L3到L4级自动驾驶的跃迁。通过多内核架构与分布式设计,系统能够实现车控域、智驾域、通信域的无缝融合,让激光雷达、摄像头、算力芯片等异构硬件协同工作。
例如,在“魔毯空气悬架”场景中,自研系统通过实时调度摄像头、传感器与电磁阀,将整车反应速度快1.73倍,获得了更好的车身姿态控制,解决了传统燃油车升级后用户晕车的痛点。这种“软硬一体”的能力,也是新能源汽车头部玩家竞逐的技术高地。
理想的“野心”: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卓”
在传统汽车行业,核心技术往往被封闭在“黑匣子”中,企业为保护知识产权不惜重复投入。AUTOSAR系统的授权费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而代码封闭导致的适配低效,让整个行业陷入“内卷式创新”。
理想的选择截然不同——通过开源理想星环OS,它试图将汽车操作系统变为行业公用的“基础设施”,吸引开发者共建生态。例如,通信中间件开源后,开发者可深度参与架构优化与功能定制。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智能汽车的汽车操作系统研发需要横跨座舱、智驾、底盘等多个领域,纵向打通应用、系统、硬件三层架构,目前开源生态中并没有面向汽车的操作系统。
如果每家车企都闭门造车,行业将陷入资源浪费与进度滞后的双重陷阱。
理想的开源策略直击这一矛盾:一方面,车企可节省上亿授权费用,将资源投向差异化创新;另一方面,开发者社区的参与将加速技术迭代。
更深层次上,理想正在扮演“生态建筑师”的角色。通过开源,它将理想星环OS转化为连接芯片厂商、软件开发者、车企的纽带,形成类似安卓的开放联盟,这种模式不仅削弱了AUTOSAR的垄断地位,更让中国车企在智能化的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开源生态能吸引芯片厂商、算法公司、硬件供应商共同参与,形成“横向协同、纵向打通”的创新网络。例如,理想星环OS已支持地平线J6M、芯驰E3640等国产芯片,推动本土供应链从“替代进口”迈向“技术引领”。可见,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单一企业的技术优势难以持久,唯有构建开放生态,才能实现指数级创新。
这种“生态共建”思维,与安卓的成功路径异曲同工。2007年,谷歌开源安卓系统,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完善生态,最终击败诺基亚Symbian,奠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霸权。
理想星环OS的目标,正是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安卓”——通过开放技术底座,让行业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荣”。
尾声
回望历史,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次跃迁是燃油车时代的“市场换技术”,第二次是电动车浪潮中的电池与三电系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