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参数狂欢掩盖不了隐忧。当小米SU7 Ultra以80万元预售价制造“锚定效应”时,其实际售价52.99万元的“超值感”,暴露的正是品牌溢价不足的软肋——相较保时捷、BBA,小米的豪华叙事仍停留在“24K金碳纤维车标”这类表层符号。
饥饿营销的二次进化小米SU7的爆单神话,堪称雷军“流量炼金术”的集大成之作。从微博直播工厂实拍到亲自交付车辆,从“米时捷”的戏称到与柯洁的跨界联动,雷军用消费电子时代的参与感经济,给友商上了一堂汽车营销课。
数据显示,SU7车主中38%来自小米手机用户,生态转化率高达7%,获客成本仅为新势力的1/3。这种“米粉基本盘”的威力,在SU7 Ultra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锁单用户中甚至出现“为情怀买单”的女性群体。
但狂欢背后,危机暗涌——当小米SU7因断轴争议登上热搜,舆论场迅速分裂为力挺派与质疑派,暴露出跨界品牌在质量口碑积累上的先天不足。
更值得玩味的是定价策略。SU7以21.59万元起售价贴身肉搏特斯拉,Ultra版则剑指更高端的豪车市场,这种“上下通吃”的野心,似乎是用中端车型的规模效应补贴高端产品的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