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如果把华望汽车看作是广汽集团转型的重点步伐,那么第一步能否稳扎稳打、顺利落地,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在如今智能汽车市场日趋内卷、高端品牌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留给新品牌“试错”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广汽集团在2022年9月曾推出过豪华纯电品牌“昊铂”,并同步亮相了首款售价超过百万元的电动超跑Hyper SSR,随后又相继推出了昊铂GT和昊铂HT两款量产车型。但据“趣解商业”了解,2024年昊铂累计批发量为1.97万辆,零售量为1.73万余辆。总体上,昊铂的市场反响平平,品牌认知和用户粘性始终未能突破。
图源:罐头图库
因此,此次以全新公司、全新团队、全新体系打造的“华望”,可以看作广汽放弃“旧瓶装新酒”路径、真正“自我清零”后的再出发。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国内销量不振,但在广汽集团2024年的出海表现尚可。据财报数据显示,广汽集团2024年海外销量增长67.6%,海外市场毛利率达14.72%;自主品牌出口量首次突破10万辆,增速达92.3%,产品已覆盖74个国家和地区。
这一系列数据或许为广汽带来一丝“喘息”,也让外界看到了它在全球市场上的潜力与韧性。在国内市场卷无可卷、存量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出海或许正在成为广汽自主品牌另一条可持续增长的“生命线”;尤其是在中东、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中国品牌的新能源与智能化优势开始逐步释放,广汽若能抢先布局、稳住基本盘,将为后续实现全球化突破打下基础。
03.中枢更替,能否走出新路在业务变革临近深水区的同时,广汽集团的“权力中枢”也在更替当中。
2月4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曾庆洪因年满退休年龄,已辞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并宣布冯兴亚为新一任董事长。至此,广汽集团进入“冯兴亚时代”。
图源:公众号截图
据“趣解商业”了解,冯兴亚1969年出生,自2004年12月起在广汽集团任职,至今超过20年。冯兴亚在出任广汽集团董事长后,仍兼任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广汽国际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而比冯兴亚年长8岁的曾庆洪,自1999年出任广汽本田党委书记及执行副总经理,2016年开始担任广汽集团董事长,正式执掌广汽集团。
曾庆洪在广汽集团董事长位置上任职9年,一直以“低调务实”的形象示人,很少对外发声。但在任上最后一年,曾庆洪为广汽集团和汽车产业振臂一呼,他直言:“广汽不反对价格战,也不怕打价格战,但是要有理性和有底线,不能过度。”“让利可以,但让本不可持续。”同时,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能够适时研究“油电同权”政策。
当时有不少声音指责曾庆洪是因为“两田”销量利润双降,“打不过”才愤而发声。但是直到2024年下半年,价格战愈发惨烈,多家车企开启收缩战略,行业出现诸多资金链断裂和大幅裁员情况,再回看曾庆洪的言论早有警示意义。
图源:微博截图
作为新任董事长,冯兴亚在2024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发布了“番禺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出到2027年,广汽集团自主品牌将占总销量的60%以上,目标是挑战200万辆的年销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冯兴亚提出了四大改革举措和五大保障措施,其中“提高产品成功率”被列为五大保障之一。在冯兴亚看来,产品开发是广汽集团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环节;他强调,广汽需要从“偶然成功”转变为“必然成功”,这意味着要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流程来保障每一款新产品的成功。
不过,考验着冯兴亚的不仅是如何将“产品成功率”从理念落到执行,更是如何在一个全面失速的体系中重塑信心与秩序。
当前的广汽集团,面临的局面是“合资掉队、自主未立、新能源承压、组织老化”四重夹击。在这种内外重压下,哪怕战略方向再清晰、目标再坚定,如果不能尽快打通研发、供应链、市场、品牌等关键环节的协同通路,“必然成功”仍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更现实的是,冯兴亚接手的不只是一个正在转型的广汽集团,更是一个必须在短时间内交出成绩的“重构工程”。改革窗口期不会无限延长,市场也不会耐心等待广汽慢慢转型,尤其在车市“卷生卷死”的背景下,每一次产品失误、每一项节奏迟缓,都会直接被竞争对手放大成生存危机。
图源:罐头图库
广汽规划,未来三年,自主品牌预计将推出22款全新车型,其中2025年将上市7款车型,全面覆盖纯电、插混和增程式等所有主流新能源动力形式。根据规划,2025年,广汽集团将努力挑战年度销量增长15%的目标;到2027年,计划实现自主品牌占集团总销量60%以上,挑战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
除此之外,2025年1月15日,广汽集团在职业经理人改革的基础上,宣布进一步在集团管理干部中推行竞聘上岗,并全面实施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以经营业绩指标进行考核。
冯兴亚肩上的担子必然不会轻松,但也正因为如此,广汽集团能否从“至暗时刻”走向“复苏”,终究要看这位新掌舵者,能否真正带来一场触及体系核心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