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电时代的春风袭来,中国自主品牌迅速崛起,豪华领域也被围的水泄不通。前几年还能在中国市场上勉强吃得开的BBA们,如今已经被市场逼得退无可退了。根据相关数据,即便奔驰仍然是2024年中国豪华车的销量冠军,但其2024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下降6.7%,成为全球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宝马集团也好不到哪里去,2024年,中国市场是宝马全球下滑幅度最大的区域,BMW及MINI品牌在华合计销量为71.45万辆,同比下滑13.4%。而奥迪的情况也大差不差,奥迪2024年在中国市场共交付超64.9万辆汽车,同比下降约11%。
进入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更是展开了全新内卷,车企们轮番喊出智能平权、智驾平权的口号,这让本就在智能化领域没有突出优势的BBA们雪上加霜。一旦豪华车市场在2025年完成结构性调整,那么以往的传统豪华“大佬”们,很可能就真的没有机会“翻身”了。
所以,BBA们的困局已经很明显了,要么等着被一步步吃掉份额,狼狈离场;要么自找出路,直面这场竞争。
至于到底作何选择,宝马上车阿里大模型这件事,其实已经告诉大家答案了。
谁来做“救世主”?
有“骨气”很好,但“骨气”不能当饭吃。这一点,纵横车圈多年的BBA们再清楚不过。所以,BBA们需要“救世主”。当然,这个“救世主”也并非是谁都可以,不管是奥迪用上华为智驾,还是宝马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BBA们用的都是“中国脑”。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所疑问,以往的BBA们眼高于顶,很少把中国科技当回事。而这一次,为什么又纷纷对“中国脑”趋之若鹜呢?
其实,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原因,那就是,如今的中国企业已经今非昔比了,与这些企业合作,BBA们才能更快的解决眼前的困境。我们以宝马为例,智能化一直是宝马的一块“心病”,不知道是疲于钻研,还是压根在智能化上没有天赋。宝马这些年一直对外界说自己有在努力进行电动化转型,提升智能化技术,但从目前的情况上看,除了年年能听到的口号之外,我们并未看到其在智能化领域的任何大突破。
而从2024年大幅度下滑的成绩上看,宝马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慢慢自研了,而其又在近日宣布了在中国启动360度全链AI战略,是赶鸭子上架也好,是给外界做做样子也罢,总之,宝马需要马上找到一个能践行自己AI战略的靠谱“伙伴”,向中国市场证明,自己在智能化方面是有潜力的。
而阿里通义大模型目前在这一领域非常厉害,除了多次创造“屠榜”佳绩外,其还是全球最大开源模型,甚至被很多开发者亲切地称为“源神”。和这么一家厉害的企业合作,宝马就等于拿到了“加速包”。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阿里通义大模型将被整合至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座舱中,打造全新BMW智能个人助理。此外,宝马还计划推出基于通义大模型以及斑马元神AI的“用车专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侣Travel Companion”两大AI智能体,进一步细化服务场景。
在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崛起的情况下,与中国优秀的科技企业合作,可以让宝马原本是“短板”的智能化,瞬间就能上升一大截。相信,这也是BBA们愿意主动选择“中国脑”的核心原因所在。
当然,中国涉及智能化业务的企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就从“低位”转向“高位”,这样的合作如果不是双方得利,中国科技企业也不可能愿意接受合作。目前来看,我们的很多科技企业虽然技术上已经做得非常先进,但仍然需要获得更多与知名品牌的合作案例,以此来传递技术的影响力。而BBA毕竟在全球市场上都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所以,与这些品牌合作,也算得上是强强联合,各取所需。
“中国脑”或有“后遗症”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我们辩证的来看待BBA们带上“中国脑”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有利好的一面,同样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利好的一面我们应该不需要再去赘述,BBA们获得智能化快速晋级的能力,中国企业向世界传递中国科技的领先性。而令人担忧的一面则是,上了“中国脑”之后的BBA们只是获得了一定的缓冲期,让自己借此稳住销量的同时,有一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智能化水平。毕竟,一旦双方合作终止,中国企业以此获得的影响力相对来说是长久且稳定的,而BBA们如果不能在这段合作期内实现技术上的进阶,就可能会因为合作伙伴的抽离,出现智能化水平的断崖式下跌。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对车企的“反噬”或许会让BBA们陷入更大的困境。
而另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即便BBA们因此在智能化领域拿到“入场券”,如今大家所面临的销量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吗?客观来说,其实还真不一定。智能化虽然是目前BBA们身上最大的问题之一,但这并不是其唯一短板。我们可以在宝马身上去印证这一点,作为很早就入局中国市场的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其过往的影响力的确很不错。但这些年,宝马自己也是有点“飘”了。
即便抛开其智能化转型缓慢的问题,宝马的产品与品牌本身也存在不少质量问题。前两年的315晚会,宝马一直都是很多用户投诉的重点品牌。不少车型还因为集成式制动助力装置(DSCi)等相关问题,出现了频繁召回的情况。再加上部分4S店售后服务纠纷曝光,在去年J.D. Power 2024年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宝马排名位居末位。
而比质量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宝马在决策上也存在一定的失误。据统计,宝马2024年前7个月新车折扣率达到了25%,高于奔驰的20%,而中国汽车市场平均折扣率则仅为14%。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可以短期提振销量,却导致品牌溢价能力持续弱化。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对于一个豪华品牌来说,可能会是“致命”的打击。
宝马的种种问题,不是孤立个案,而是BBA们都在面临的困局。换上“中国脑”的确可以作为缓兵之计,但在传统汽车工业范式与中国新汽车产业革命碰撞的过程中,暂时解决智能化方面的问题显然远远不够。BBA过往更大的问题,其实是思维定式。
比如宝马,即便整个行业都透露着“软件定义汽车”的重要性,其仍然困守“硬件优先”的开发模式,这也就导致了其产品性能与智能之间的强烈反差。不信大家可以参考宝马之前展示的新世代概念车,这台车的性能设定高达恐怖的18000牛·米的扭矩输出,但宝马在2024年推出的搭载全景iDrive和视平线显示技术的超感智能座舱,其系统竟然还在以功能叠加为主。
所以,BBA们能否取得好的销量成绩,除了考虑智能化的影响,更应该关注思维定式可能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