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优势或许正在催生“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从“百花齐放”到“单极主导”,这种格局正在消灭行业的多样性。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探至7.88万元的海鸥车型,直接改写了智能驾驶的成本逻辑,迫使全行业重新规划供应链布局。盖世汽车数据显示,2025年初,吉利、长安、长城等主流车企紧急调整智驾芯片方案,放弃此前依赖的英伟达OrinN与德州仪器TDA4VH平台,转而集中投向地平线J6系列。这种转变源于比亚迪的示范效应:其搭载的地平线J6芯片方案,在保证高速NOA功能的同时,将智驾成本控制在4000元以下,较英伟达方案降低30%。而产业链带来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曾经依赖外资芯片的Momenta、元戎启行等算法公司,被迫加速与地平线绑定;爱芯元智等小众芯片商因无法匹配成本优势,逐步退出高阶智驾赛道。据中信证券研报,2025年地平线J6系列芯片定点车型已超百款,占据国内中算力市场70%份额,形成“一芯独大”的垄断雏形。
这种“全产业链碾压”也导致行业技术路线加速收编。2025年新上市车型中,80%采用“插混+纯视觉智驾”方案,曾经探索的换电模式(如蔚来)、氢燃料(如上汽)等小众路线,也因成本与规模劣势被迫收缩。资本市场的反应尤其极端:2月,比亚迪智驾发布会后,黑芝麻智能等未进入其供应链的芯片商股价暴跌40%,而速腾聚创(比亚迪激光雷达主供商)、德赛西威(域控制器合作方)等产业链企业市值逆势上涨,凸显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16家上市车企中仅4家盈利,哪吒、零跑等二线新势力销量同比下滑25%,被迫退守10万元以下“红海市场”,行业集中度达到历史峰值。